由蘇智良教授任首席專家的國家哲學社會科學重大招標項目《日本侵華戰爭“慰安婦”資料的整理與研究》,其最終成果為專著《國家犯罪:日軍性奴隸——“慰安婦”問題研究》、《侵華日軍“慰安婦”制度資料集》,共計575萬字。免于鑒定的申請近日獲批,順利結項。
蘇智良團隊自2013年承擔了該項目之后,克服了重重的困難,進行深入、全面的調查,足跡踏遍了全國20多個省市,確認了200余位“慰安婦”幸存者。由于研究工作量大,階段性成果豐富,在2015年的中期評估中,獲得滾動資金資助。
專著《國家犯罪:日軍性奴隸——“慰安婦”問題研究》采用大量中國、日本、韓國、朝鮮、荷蘭、美國、菲律賓等檔案、報刊、回憶錄、法庭判決書、日本兵的戰時日記到回憶錄,以及受害方的證言,以大量無可辯駁的鐵證,認定日本政府及其軍隊是實施性奴隸制度的責任方;對日本推行“慰安婦”制度的過程進行系統而嚴密的考證;全面分析“慰安婦”問題的再發現過程、日本朝野的立場、國際社會的反應、各地幸存者的調查、中國受害者的東京起訴等。
《侵華日軍“慰安婦”制度資料集》,有11個部分組成,一是中國“慰安婦”受害幸存者口述資料;二是日軍在中國慰安所資料;三是日本戰犯筆供中關于性奴隸制度犯罪的資料;四是海外日軍“慰安婦”檔案資料選編;五是國際社會關于日本“慰安婦”問題的文獻;六是中國“慰安婦”幸存者起訴日本政府資料;七是民國時期至今的中國報刊關于日本“慰安婦”問題的報道;八是上海師范大學中國“慰安婦”問題研究中心20年活動大事年表;九是中國“慰安婦”歷史博物館微信新聞集;十是“慰安婦”問題申請世界記憶名錄資料等;十一是中國“慰安婦”問題照片集萃,共計各類照片近萬張。
蘇智良團隊經過多年時間的奮戰,研究成果詮釋了日軍“慰安婦”問題的一系列主要觀點,推動設立南京利濟巷慰安所舊址陳列館,創立中國“慰安婦”歷史博物館,推動和協助黑龍江孫吳“軍人會館”陳列館、云南龍陵董家溝慰安所遺址陳列館的建立。作為中國研究“慰安婦”的代表性學者,至今在日本“慰安婦”問題方面出版著作8種,在《中國社會科學》(英文版)、《歷史研究》、《新華文摘》等雜志發表論文30多篇。一批代表性論著已在國外出版,影響深遠。
鑒于蘇智良團隊的階段性研究成果分別獲得上海市決策咨詢優秀成果一等獎、教育部人文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和國家“五個一工程特別獎”,該項目以免于鑒定的形式順利結項。
(供稿:社科處 作者:江家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