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由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與中國魯迅研究會、上海魯迅紀念館、北京魯迅博物館(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聯合主辦,“都市文化與文學”創新團隊承辦的“魯迅與江南文化”學術研討會在我校召開。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復旦大學、浙江大學、四川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傳媒大學、華中師范大學、北京魯迅博物館、上海魯迅紀念館、蘇州大學、西北師范大學、華南師范大學、云南師范大學、溫州大學、杭州師范大學、安慶師范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上海師范大學等高校、科研機構的40余位學者參加會議。開幕式上,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查清華教授、中國魯迅研究會常務副會長董炳月教授、上海魯迅紀念館黨總支書記顧音海研究員、北京魯迅博物館(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研究室主任姜異新研究員分別代表主辦單位致辭。
與會學者圍繞“魯迅對江南文化的論述”“魯迅文學創作中的江南文化”“魯迅思想與江南文化傳統”“魯迅與江南文人”等話題,對魯迅與江南文化之間的復雜互動聯系展開了深入的探討。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院長李怡教授從散文詩《好的故事》中發掘魯迅的“江南夢”,并注意到該作品中提到的《初學記》之于魯迅“再構”江南的意義。杭州師范大學人文學院邵寧寧教授由魯迅的江南書寫,剖析故鄉在魯迅記憶中所呈現出的雙重影像,揭示其生命體驗和美學追求的復雜內涵。復旦大學中文系郜元寶教授比較周氏兄弟對“雨”的書寫,由魯迅的白話文創作極少正面描寫下雨的現象,擴展到他對山水風雨等自然景物的態度,探究魯迅作品“惡雨”的原因。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楊劍龍教授著眼于戴敦邦等人對《阿Q正傳》的連環畫改編,由畫幅之間的對比、具有地方色彩的民俗畫風景畫的呈現中發現其“從‘小’中求生活中的真趣”。上海交通大學王錫榮教授從魯迅對“江南才子”的批評和他自身的江南情結入手,解讀魯迅對江南文化的態度。浙江大學中文系黃健教授認為,魯迅自稱“不愛江南”,而這一態度應從三個維度來予以審視:一是家庭變故帶來的心理體驗,二是對中國文化的反思、反省和批判,三是其審美偏好和美學理想。北京魯迅博物館姜異新研究員整理魯迅補繪的《於越有明三不朽圖贊》,由“三不朽”的儒教內涵、圖贊體的文學性及魯迅對張岱文章風格的傳承,鉤連起反圣賢小說《阿Q正傳》,論證魯迅鈔校古籍與新文學創作之間的對話關系。上海魯迅紀念館李浩研究員梳理了魯迅在《古小說鉤沉》中對古文獻的輯佚,認為他是要以現代思想、方法來整理中國古代文化遺留,從而塑造具有現代性意義的中國傳統。中國社科院董炳月教授對上述學者的發言進行了精彩而到位的點評,認為“江南”需要在政治、經濟、文化、審美等多重意義糾纏的格局中來進行理解,將魯迅研究與江南文化研究相結合,具有重要的拓展意義。
蘇州大學汪衛東教授、華中師范大學許祖華教授、復旦大學張業松教授、西北師范大學李生濱教授、溫州大學彭小燕教授、上海師范大學黃軼教授等學者,也分別對魯迅與江南文化的關系、《野草》中的江南書寫、魯迅筆下江南故鄉的風物人情、江南作為打開魯迅研究的方法等問題進行了多方位的交流、探討。
閉幕式上,我校社科處處長、“都市文化與文學”創新團隊負責人董麗敏教授,中國魯迅研究會副會長郜元寶教授分別對會議進行了總結。董麗敏教授認為,“江南”與“魯迅”應該互為方法,雙向打開,應在“長時段”、“寬視域”、“復雜化”的格局中進一步討論“江南魯迅”是否必要、如何可能。郜元寶教授認為,此次會議是一次學科交叉、尋求突破的探索,體現了文學研究與文化研究的交融、對話。
(供稿、攝影:人文學院 作者:楊雨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