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新時代下如何在非遺的保護傳承與創新發展方面做出新亮點,如何提升《非遺傳承研究》集刊的質量,11月6日,“2020非遺傳承與傳播金秋座談會”在貓悅上城文創孵化基地舉辦。上海師范大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研究中心主任、集刊編委會主任和主編陸建非,增愛基金會理事長、集刊理事長胡錦星,上海教育出版社副總編、集刊編委會副主任和副主編袁彬,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會長、集刊專家指導委員會副主任高春明,華東師范大學中國現當代思想文化所研究員、國家非遺保護工作委員會委員陳勤建,上海社會科學院民俗與非遺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蔡豐明,上海市長寧區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長陳豐,上海市藝術教育委員會上海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設計劃項目負責人葉開江,上海汐夢文化傳媒有限公司CEO華凌磊等50多位領導和專家學者出席座談會。上海師范大學影視傳媒學院院長、集刊常務副理事長趙炳翔主持會議。
陸建非對集刊兩年來的編輯工作進行了回顧。自2019年升格為學術集刊后,集刊實現華麗轉身,至2020年底將編輯出版8期發文144篇,篇目數均衡穩定。集刊不斷強化宣傳力度,引入多元平臺,在媒體和微信公眾號上推送宣傳,征訂的讀者和單位逐漸增多。除了穩定的稿源,還采取定向約稿、參會索稿、同行薦稿、應景組稿等方式,大力拓展稿源。刊發文章既契合國家有關非遺保護與傳承的大政方針,也傳遞了專家學者及專業工作者的真知灼見和勞作成果。刊物重點在“傳承”和“研究”上下功夫,學術性和時代性進一步彰顯。陸建非表示,在新的一年中,仍要牢牢把握辦刊方向,圍繞辦刊宗旨,精心設計欄目,悉心組織稿件,全力彰顯集刊特色;要扎實推進刊物宣傳、推介工作,拓展讀者群體。
座談會上,理事和專家們獻計獻策。胡錦星解構“傳”和“承”的應有之義,非遺可以深入基層,變成市場的一部分,在非遺傳承與傳播中積極探索將非遺元素融入到產品設計中的路徑,通過合理化的生產性保護實現良性循環,不過生產性保護并不等同于產業化,還需要妥善處理非遺的本真性、整體性、傳承與創新等問題。胡錦星表示,增愛基金會將會一如既往地支持集刊的辦刊與發展,支持相關非遺傳承與保護的工作。高春明梳理非遺保護經歷搶救性保護、整體性保護、立法性保護、生產性保護四個階段,當前生產性保護雖有爭議,但是值得探索和鼓勵。在生產性保護中,非遺傳承與傳播日益與社會生活相聯通,傳統美術、手工技藝、中藥炮制等項目的保護被提上日程。蔡豐明從研究視角肯定集刊對保護和振興傳統手工藝、融入生活等非遺前瞻性話題的關注,強調集刊應繼續突出立意,在一定程度上能在業內起到引領作用。葉開江呼吁滬上教育部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和集刊之間建立健全聯動機制,加強科研合作,增強活性傳承的成效。
在座的非遺傳承人和傳承組織單位參與互動,集思廣益。上海市非遺項目撕紙傳承人華興富關注非遺項目傳承中“青黃不接”的現象,建議培養新生代傳承人,為古老的手工技藝、民間藝術等注入新靈感、新活力。上海市長寧民俗文化中心主任周笑梅認為,要進一步優化非遺保護“進校園”的思路,完善非遺傳承“進校園”的實踐。上海汝也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時潔芳主張,利用非遺活態傳承的特點開展符合地方特色、展示文化內涵的非遺宣傳推廣活動和理論研究。滬上教育部傳統文化傳承基地結合各自的活性傳承實踐,在傳統文化傳承與非遺傳承融合方面的創見吸引在座者。上海師范大學教育部顧繡傳承基地翁敏華教授提出,非遺傳承要和老齡教育和養老生涯相結合,建議非遺課程入老年大學,推動實施非遺老年傳承人群的研修培訓計劃。上海交通大學教育部海派連環畫傳承基地副主任岳鴻雁提出,將非遺元素融入圖像設計之中,實現保護、傳承傳統技藝的多元化傳播路徑。華東師范大學教育部楹聯建設基地游紅霞助理研究員提出,充分運用各種媒體技術,不斷創新媒體傳播方式,著力打造非遺“在”社區、非遺“進”社區系列活動,建立高校社區聯盟。上海大學中華古詩文吟誦和創作基地辦公室主任劉慧寬提出,由于古詩文的創作貼合非物質文化的出發點,可以利用古詩文的創作研究拓寬非遺傳承的發展空間。
在座談會總結中,袁彬充分肯定集刊在非遺傳承和傳播工作中所取得的進步和成績,集刊將繼續發揮好非遺傳承與傳播的重要平臺作用,不僅要反映非遺傳承的研究成果,更要有前瞻性的思考,積極凝聚多方智慧,為探索新時代非遺傳承的道路提供指引和導向。
(供稿:非遺傳承研究中心 攝影:上海汐夢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作者:胡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