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芳華書寫科學傳奇,以智慧定義美麗人生。4月11至12日,2021年“中國植物生物學女科學家學術與科普校園行”上海師范大學站系列活動在兩校區舉行。中國植物生理與植物分子生物學學會副理事長、女科學家分會會長、山東大學夏光敏教授,中國植物學會副理事長、女科學家分會會長、北京大學顧紅雅教授,南開大學王寧寧教授,武漢大學趙潔教授,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唐威華研究員、劉宏濤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王永紅研究員,北京林業大學戴思蘭教授、南京農業大學吳俊教授等9位杰出女性專家學者為我校生命科學學院師生帶來一場學術與科普的盛宴。副校長李曄出席活動。
11日晚,女科學家們冒著疾風驟雨來到奉賢校區,為生命科學學院本科生帶來兩場科普報告暨“科學·人生”系列講座。顧紅雅教授的《植物與人類文明》報告講述了作物馴化與人類文明的關系,以中國作物引種的歷史為例,提出“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國界,自然資源有國界”,體現了科學家的家國情懷。夏光敏教授的《小麥改良的智慧》報告則講述了小麥的起源、馴化、傳播,以及小麥改良的智慧等,介紹了當前小麥育種的前沿技術與存在的瓶頸問題。
科普講座后,女科學家們上臺與同學們開展了“科學女神零距離”互動環節。面對同學們提出的如何選擇科研方向、如何鍛煉科研能力、如何應對科研中的困難和瓶頸等問題,女科學家們耐心解答,與同學們分享了從事科學研究的各種酸甜苦辣以及成敗得失,鼓勵同學們不但要認真學習專業知識,更要有堅持夢想的堅韌品格和為科學研究不畏艱險的精神,充分展現了女科學家的淵博知識與人格魅力?;顒蝇F場互動熱烈、氛圍溫馨,生科學子們也為科學女神們送上了自己制作的植物壓花工藝品和活動現場拍攝的創意照,表達了同學們的愛戴之情。
12日上午,女科學家們為徐匯校區師生帶來了5場學術報告。戴思蘭教授的《菊花頭狀花序發育的遺傳調控機理》,從正向遺傳學和反向遺傳學兩種研究策略出發,闡明了菊花頭狀花序兩類小花的形態發育機制。唐威華研究員的《勇往直前:LePRK介導的番茄花粉管生長機制解析》介紹了探究番茄花粉管為何具有快速伸長速度的研究過程,說明了LePPK-KPP在花粉管伸長過程中的作用。吳俊教授的《紅梨種質資源與著色的分子機制》介紹了具有紅色果皮性狀的梨的雜交育種過程、紅梨種質資源的篩選和與果皮顏色有關的花色素苷的著色分子機制。王寧寧教授的《基于“暢流”機制的大豆氮素利用效率調控》介紹了氮素對植物生長發育的作用,強“源”、擴“庫”、暢“流”對大豆生長的重要性,以及提高大豆氮素利用效率的分子機制。趙潔教授的《RFC復合體在生殖發育中的作用》介紹了RFC3在水稻、擬南芥等花器官發育中的重要生理功能與作用機制,從組織、細胞、分子和進化等水平上闡述了其在花器官發育中的功能。
此次校園行系列活動受到了學生們的熱烈歡迎,近三百個報名席位瞬時就被搶空。據悉,“中國植物生物學女科學家學術與科普校園行”系列活動已成為中國植物生理與分子生物學學會和中國植物學會的品牌活動,旨在通過學術會議和座談等形式,分享女科學家們的科研成果和奮斗故事,宣傳科學精神、激發科研熱情,迄今已在全國30余所高校成功舉辦,廣受贊譽。上海師范大學是2021年度校園行的上海首站,后續此活動還將在復旦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舉辦。該活動的成功舉辦不但激發了同學們對科學研究的濃厚興趣,而且也增強了今后從事科學研究的堅定信心。
(供稿、攝影:生命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