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不僅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同時也是世界藝術的瑰寶。在東亞的日、韓等國,由于文化上同源,從8世紀至近世,學唐、崇唐的風氣長盛不衰,唐詩以各種形式廣泛傳播,且被奉為漢詩創作的典范。唐詩在東亞的傳播和接受,不僅擴大和深化了唐詩的既有傳統,顯示出唐詩的豐富內涵和巨大魅力,甚至極大地推動了東亞的文明進程。對東亞唐詩學資源進行清理、總結、開發和利用,可為今天的唐詩研究和東亞文化研究提供新的基礎材料和理論參考。為此,中國唐代文學學會、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遺產》編輯部與上海師范大學唐詩學研究中心聯合舉辦“東亞唐詩學國際學術論壇”。
論壇于4月16日至18日在我校舉辦,來自中、日、韓三國的學者80余人出席。校黨委書記林在勇在致辭中說,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多次指出,亞洲各國要“邁向命運共同體,開創亞洲新未來”,推進東亞唐詩學研究,有助于在新時代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為東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提供富有價值的歷史文化資源。
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我校唐詩學研究中心名譽主任陳伯海教授為“唐詩學”學科首倡者,其主編的“唐詩學書系”在社會上產生了深遠影響。他在致辭中指出,中、日、韓三國對唐詩的閱讀、欣賞、批評、模擬,從未中輟,積累了豐富的審美經驗,值得花大力氣加以研究。但不能只是國內唐詩學研究范疇的拓展,文獻資料的增加,而應該轉換思路,以跨文化的視角,運用比較的方法,找出同中之異和異中之同,并深入考察背后的原因。
中國唐代文學會會長、復旦大學陳尚君教授在致辭說特別強調,中日兩國一衣帶水,文化發展早期曾有巨大落差。有唐一代近三百年,是中國歷史上國力強盛、文化昌明的時代,日本逐漸完成律令制國家的定型,無論都城建設、佛法信仰、文學書寫、藝術造詣乃至日常生活,皆積極以唐為師,取得巨大成就。唐代日人來華,普遍懷有學習唐文化的強烈愿望,他們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獻,值得我們認真研究。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遺產》編輯部孫少華副主編在致辭中充分肯定東亞唐詩學研究的價值,期待學界推出更多富有創新性的學術成果。國家圖書館前館長詹福瑞先生代表與會專家致辭,對這一學科的建設寄與厚望,并提出諸多方法論建議。開幕式由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東亞唐詩學文獻整理與研究”首席專家查清華教授主持。
南京大學張伯偉、日本京都大學道坂昭廣、南開大學盧盛江、韓國延世大學許敬震、西北大學李浩、上海師范大學朱易安,蘇州大學羅時進,廣州大學戴偉華,復旦大學查屏球,浙江大學胡可先,吉林大學沈文凡,廣西大學李寅生等教授分別作大會報告。三個分會場的數十位專家學者從東亞唐詩的傳播、輯校、編選、注釋、評論、翻譯與仿作等方面展開熱烈研討。
學者們指出,東亞唐詩學是文學史研究的一個分支,具有內容的豐富性、時間的可持續性、空間的無限性,是將唐詩研究放在文學傳播和接受的視域中進行審視的學問。它需要同時具備本土的文化、歷史背景知識和比較文學、比較文化的研究視角,尋找中國與域外的同中之異、異中之同。應該將漢文化圈和漢字文獻當作一個整體,注重不同語境下相同文獻的不同意義。同時應堅持人文化傾向,在文學的框架內研究自身文學,在文化圈的范圍內研究國別文學。
據悉,上海師大唐詩學研究中心將學術研究、人才培養和社會服務有機結合,先后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1項、教育部重大攻關項目1項,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10項,出版“唐詩學書系”“東亞唐詩選本叢刊”等著作30余種;東亞唐詩學研究正從目錄學、文獻史料和理論研究三方面加以推進,并取得階段性成果。從本科生到博士后,培養了一批唐詩學研究人才;中心成員擔任央視“詩詞大會”命題組組長及學術總負責人,編選唐詩讀本系列,開展“文化潤疆大講堂”講座等,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
(供稿、攝影: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