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下午,南京大學文學院孫書磊教授應邀蒞臨我校,在文科實驗樓光啟學術報告廳做了題為“中國戲劇通史建構的百年轉型與重構可能”的學術講座。講座由影視傳媒學院朱恒夫教授主持,影視傳媒學院院長趙炳翔教授及多名教師、博士生、碩士生參加。
孫書磊教授的講座內容分為“問題的提出”“時限轉型”“內容轉型”“方法轉型”“學理轉型”“余論”六個部分,對百年來戲曲通史著作做了鳥瞰和評析,重點關注了研究的轉型,并討論了其重構的可能。
孫書磊教授認為,中國戲劇通史的撰寫呈現出逐漸延長研究對象時限的趨勢,這反映了撰者漸趨凸顯的通史意識,表達了他們對最大限度總結戲劇發展規律的強烈愿望。
多數的戲劇史既研究戲劇文本又研究戲劇體制與聲腔,有的戲劇史對劇種、表演也有所涉及,而戲曲的組織與演出經營、戲班與劇場管理、戲劇活動市場規律及運用、戲劇活動的生態等問題則關注較少。由于中國傳統戲劇的藝術成就更多表現在舞臺形制和表演技法上,所以后者更為重要。
這些戲劇史著并非采用單一的研究方法,而是文獻考證、文本分析、舞臺考察、田野調查等手段各有側重。研究方法的多樣化以及對舞臺藝術尤其對田野調研的重視,在中日兩國的學者中都有突出的表現。
戲劇是表演的藝術,戲劇的文學、聲腔、腳色行當、舞臺裝扮與舞臺美術、戲班組織、劇場管理、市場經營等諸多方面問題,皆是為表演服務的因素。以舞臺表演為中心,恰能解決前人戲劇史論對表演因素的割裂性表述。這是把戲劇從文學、聲腔、行當等諸多因素拉回藝術本位的基本學理。
伴隨著新的傳統戲劇史料不斷被發現、發掘,在“大戲劇”的觀念下充實史料,強化戲劇本土特征的研究,深入探討本土特征的內外成因,必將是重構中國戲劇通史的重要內容。志、論、史的進一步結合,應是重構戲劇史的重要途徑。
最后,孫書磊教授與在場的師生就戲曲史的書寫、戲曲表演的民族化特征、戲曲與話劇關系等問題做了深入的交流,使之成為講座內容的精彩補充。
朱恒夫教授在總結中指出,本場講座體現出了孫教授嚴謹的治學方法,即“宏闊的視野與微觀的考察相結合”“文獻考據與田野調查相結合”“新的視角與縝密的論證相結合”,他的講座不但給青年學子豐富的知識,還在研究方法上能給我們很多的教益。
(供稿、攝影:影視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