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下午,上海美育大講堂第四講《中國人的“生活美學”》在我校徐匯校區文苑樓二樓報告廳舉行。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劉悅笛教授受邀擔任專題講座的主講人。我校百余名師生參與講座,在劉悅笛教授的指引下展開了對生活美學的思考。講座由校團委書記潘黎勇副教授主持。
劉悅笛教授以對“美好生活”的解讀為始展開了講座。作為當今中國社會的熱潮,生活美學既是追求美好生活的哲學之道,也是中國人對自身生活傳統的復興。回溯中國美學史,劉悅笛教授指出了實踐美學與生活美學的異同,層層深入地闡明了二者雖然同為“有人的美學”,“生活美學”卻是一種在實踐美學基礎上向具體的、活著的、小寫的人的落實與生成的美學,讓人人都成為生活藝術家是“生活美學”的核心訴求。接著,劉悅笛教授從本土生活價值的角度,總結了生活美學從“自然化”、“情感化”到“文化化”的過程,又從天之美、地之美、人之美、居游之美等九個方面鋪開了一張完整的中國古典生活美學圖景。
講座尾聲,劉悅笛教授進一步升華了中國“生活美學”的深刻內涵,對為何要“美地活”作出回答,對如何“美地生”作出指導,并號召在場師生為中國生活立“美之心”。最后的互動環節,劉悅笛教授針對“生活美學”如何解答傳統美學問題、商業活動與“生活美學”的關系等現場提問分享了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在場同學紛紛表示,劉悅笛教授的講座為他們對審美的理解打開了新的視角,他們對中國“生活美學”這場新時代的“新文化運動”充滿信心。
為加強和改進高校美育工作,校團委和人文學院聯合上海美學協會,充分利用上海豐厚的學術資源,將美學美育系列講座引入校園。通過對“生活美學”專題研究學習,旨在助力上海師大學子們突破局限于藝術的審美研究方式,獲得思維的啟迪,進而轉向融入生活的“大美學”,在探尋一條連接學界和社會、連接古與今的美學道路上越走越穩健。
(供稿、攝影: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