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至29日,我校音樂學院院長施忠教授受邀參加“2024鋼琴藝術教師教育大會”,并作主旨發言。本次大會由人民音樂出版社主辦,《鋼琴藝術》雜志、大連市音樂家協會、大連市音樂家協會鍵盤專業委員會承辦,在大連舉辦。我校音樂學院鋼琴系正、副主任共同參加了本次大會。
在大會的開幕式暨主題演講中,施忠教授圍繞 “課程、目標、內容、方式——普通高等鋼琴教學的‘惑’與‘解’”做主旨發言。施忠教授在主旨發言中根據其多年來深耕鋼琴教學法領域的經驗提出了“課程之惑”、“目標之惑”、“內容之惑”、“方法之惑”,并從“教師之能”的角度對解“惑”提出了“怎樣培養”的建議。施忠教授指出,課程體系是支撐畢業要求和培養目標的重要基礎,不同的專業人才培養必然由不同的課程設置予以實施,課程設置有狹義與廣義之分,也有顯性與隱性之分。課程目標是課程本身要實現的具體目標和意圖,規定了學生通過課程學習以后,在知識、能力等方面期望達到的程度,是確定教學方法和教學目標的基礎。因此確定課程目標,首先要明確課程與教育目的和培養目標的銜接關系,以便確保這些要求在課程中得到體現;其次要在對學生的特點、社會的需求、學科的發展等各方面進行深入研究的基礎上,才有可能確定行之有效的課程目標。施忠教授對國內現有的鋼琴教學法所使用的中外教材進行了分類,并指出鋼琴教學法具有實踐屬性、教育屬性、發展屬性、科學屬性和學科交叉的屬性。因此,在面對諸多之“惑”的情況下,鋼琴教師應具備何種之“能”方能予以更好地應對呢?施忠教授認為:鋼琴教師應具備音樂感知能力、樂譜認知能力、技術呈現能力、音樂結構整合能力與人文素養遷移能力。同時,施忠教授還從能力、手段、互動、評價、發展等五個維度對如何培養“教師之能”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
在分會場的報告中,施忠教授以“鋼琴集體課教學的方法論與實踐策略”為題,分享了他在鋼琴集體課教學法領域的經驗和見解。施忠教授指出,鋼琴集體課教學法是鋼琴教學法非常重要的一個分支,鋼琴集體課教學是對傳統鋼琴一對一教學模式有益的補充。由施忠教授親自翻譯的《鋼琴集體課教學法》(美·費舍爾著)一書作為目前國內外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系統闡述鋼琴集體課教學的著作。書中分別介紹了中國鋼琴集體課教學發展歷史與現狀和美國鋼琴集體課發展歷史,從方法論的角度談及鋼琴集體課的優勢,并從課程設計、課程類型、從業資質、評價機制、商業運作、教材選擇等角度剖析如何從實踐角度開展鋼琴集體課教學。
本次大會邀請全國專業音樂學院和高等師范院校領導、專家、學者和業界名家齊聚一堂,在內容和形式上做了許多創新。研討會以“中國鋼琴教學法發展論壇”為中心,圍繞鋼琴集體課教學法、中外鋼琴教學理念與教學法、不同時期作曲家鋼琴語匯解讀、鋼琴演奏的生理調整與心理調節、如何開展網絡教學等話題開展專題研討,并通過大師班、主題音樂會等形式展開交流。與會專家圍繞當下中國鋼琴教學的現狀、從鋼琴教學法的角度展開深入研討,旨在為中國鋼琴音樂教育教學發展打下更堅實的基礎。
(供稿、攝影: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