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由我校王雙成教授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三大‘民族走廊’的多民族語言交融研究”(23&ZD317)開題報告會在光啟中心1103會議室舉行,中央民族大學戴慶廈教授、上海師范大學潘悟云教授、北京師范大學黃行教授、北京語言大學吳福祥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王鋒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尹蔚彬研究員、云南民族大學劉勁榮教授、南開大學冉啟斌教授作為同行專家評議委員會成員出席開題會。
我校社會處負責人姚瀟鶇教授主持啟動儀式并致歡迎詞,姚瀟鶇教授向給予該項目關心支持的專家學者表示誠摯的謝意,向以王雙成教授為首席專家的課題組表示熱烈的祝賀。他指出王雙成教授主持過多個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具有帶領團隊做語言田野調查和專題研究的豐富經驗,在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的申報規則發生較大變化的情況下,王雙成教授在短時間內組織起課題組,競標并獲得立項,足以說明王雙成教授前期積累和課題論證得到了專家的認可。本項目的成員隊伍匯集了語言學相關領域的知名學者,是一支實力強大的科研團隊,他深切希望各位專家學者為項目建言獻策,幫助項目順利推進。社科處副處長石力月出席了開題論證會。
開題論證會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副所長、中國民族語言學會會長王鋒研究員主持。首先,項目負責人王雙成教授感謝各位專家撥冗出席本次會議,并就該項目的核心問題、研究視角和研究方法、適用性和可行性、重點難點和創新點以及各子課題的設置情況,向評議專家進行了匯報。課題以三大“民族走廊”漢語—民族語、民族語之間如何接觸交融、多民族語言因為交融發生的演變和轉型、多民族語言交融同人群擴散、環境因素之間的關系為核心問題,在繼承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通過深入的專題調查,共時和歷時相結合、繼承和創新相結合、描寫與比較相結合,探討“民族走廊”的多民族語言之間接觸和交融的共性和差異、內在機制等相關理論問題。
吳福祥教授、呂嵩崧教授、張夢翰研究員、王雙成教授等子課題負責人就各個子課題的研究內容、基本思路、研究方法以及相互間的銜接等進行了匯報與交流。
與會專家對課題的研究目標、擬解決的核心問題、具體的研究方法、最終成果等相關情況進行了評議與討論,如戴慶廈教授認為該課題采用跨語言、跨學科以及大數據的視角,通過計量推測語言接觸和交融的模型,在研究思路和研究意識方面都有較大的創新;王鋒研究員指出該課題的成功申報,是上海師范大學的喜事、也是中國民族語言學界的大喜事。該重大課題的正式啟動,對中國語言學界語言接觸和交融自主知識體系、理論體系的構建,促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方面都有積極的意義。
此外,專家們從不同角度對該課題提出了許多建設性意見,如重視語言內部發展規律,辯證看待外部語言影響的作用,處理好內部規律和外部影響的關系等;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都是在中華民族共同體的主線中完成,共同體意識是靈魂、是共同的基因,突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吸納傳統研究的精華,在其起點上繼續發展等。與會專家還針對子課題的具體細節提出了不少寶貴的建議。
專家組一致認為,課題組聚集了國內一批優秀的研究人員,前期已經取得了較多的相關學術成果,在語言交融研究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所提交的開題報告,在研究內容、研究方法、工作計劃等方面都有清晰的思路和可行方案,因此達到了開題條件,同意開題。
首席專家王雙成教授和子課題負責人、課題組成員等對評審專家提出的問題予以回應。他們感謝專家組對課題的充分肯定和中肯建議,表示將依照專家組的意見進一步完善課題設計,并與課題組成員精誠合作,盡最大努力完成重大課題的研究任務。
(供稿、攝影:社科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