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為了積極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立德樹人、加強師德師風建設的重要指示,充分發揮教育倫理研究資政育人的重要作用,推動我國當前各級各類學校的師德師風建設,由中國倫理學會教育倫理專業委員會主辦、上海師德研究與評價中心協辦、首都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具體承辦的“以教育家精神推進新時代師德師風建設高峰論壇”在北京順利召開。來自北京師范大學、中國人民大學、華中師范大學、湖南師范大學、南京師范大學、上海師范大學、首都師范大學的專家教授和許多中小學校長參加了高峰論壇。與會專家、教授圍繞著如何以教育家精神推進我國的師德師風建設工作?如何在師德建設中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我國的高質量基礎教育?當前學校師德建設工作面臨哪些難題?如何破解?等會議的主要議題展開了深入和熱烈的學術研討。
高峰論壇由中國倫理學會副會長、首都師范大學王淑芹教授主持。中國倫理學會教育倫理專業委員會會長、上海師范大學王正平教授發表了題為《中國教育家精神的倫理根坻:恪守底線,追求高尚》的學術報告。他指出,中國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本質上是一種新時代教育倫理精神,它對當前師德建設具有重要的高位引領作用。但是,真實的師德建設,必須從廣大教師的實際職業道德狀況和認識水平出發。以教育家精神推進新時代師德師風建設,要堅持恪守師德底線,追求師德高尚的倫理導向。所謂恪守師德底線,就是要遵守“底線師德”,即遵守最起碼、最基本、最重要的教師道德戒律和教師道德規范。“底線師德”向廣大教師揭示了個人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必須承擔的最低限度的職業道德責任和義務。底線師德為高尚師德的孕育提供道德基礎,高尚師德的存在為底線師德進步提供價值引領。學習和發揚教育家精神,應當從恪守師德底線開始,從“底線師德”,走向“高尚師德”。
華中師范大學德育研究所所長杜時忠教授在題為《教育家與時代精神》的學術報告中指出,今日之中國,仍處于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不僅需要成千上萬的教育家,需要偉大的教育家,而且為教育家的出現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和條件。教育工作者只有回答時代之問,解決時代難題,凝聚并實踐時代精神,才有可能成為真正偉大的教育家。中國教育現代化的內涵十分豐富,涵蓋了培養目標的現代化、教育理念的現代化、教育內容的現代化、教育模式和育人方式的現代化,以及教育制度和教育評價的現代化等,當前急需達成共識的有三個方面。第一,育什么人?第二,怎樣育人?第三,為誰育人?解答世界的時代之問、中國的時代之問、教育的時代之問,不僅需要成千上萬的教育專家,而且需要偉大的教育家,去大膽嘗試、勇敢作答。回答了中國教育的時代之問,理所當然就是這個時代的教育專家。
南京師范大學吳貽芳研究中心主任錢煥琦教授在題為《教育管理者需要有弘道精神》的學術報告中指出,教育家精神,雖然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教師節前夕對廣大教師提出殷切的期望,但是,實際上也是對廣大教育工作者的要求,包括教育管理者,這也是對全員育人的強化。教育管理者特別是政府教育管理部門的公務員,學校的書記、校長要帶頭踐行和弘揚教育家精神。教育的非功利化屬性決定了教育領導者要有弘道精神,在必要的時候甚至要為教育事業心甘情愿當“殉道者”。如果從制度層面來講,教育之公平更體現為教育資源分配的正義既包括社會總的教育資源,也包括一個教育單位內部的教育資源,都要分配公平。優質教育資源的權貴化趨勢是有違教育公平的,更是對教育之愛的極大傷害,這樣的土壤難以形成教育家精神。教育管理者的弘道精神還表現在腳踏實地的行動和建設上。“中國教育有弊端,但怒目金剛式的斥責和鞭撻,雖痛快卻無濟于事。對中國教育而言。最需要的是行動和建設。”教育管理者的弘道精神有利于形成廣大教育工作者的樂教愛生,甘于奉獻的精神。
北京師范大學小學教育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王本陸教授在題為《讓普通好老師煥發出人性力量的光輝》的學術報告中指出,從根本上說,教師立德樹人主要依靠兩種力量:一是知識的力量,二是人性(人格)的力量。師德建設的核心宗旨,就是讓教師的人性力量充分彰顯,通過言傳身教引領學生發展,使學生成長為人格健全、精神豐盈的現代人。教師隊伍是一個動態變化的群體,按照師德水平的高低,大致可以區分出幾種不同類型的教師:缺德教師、普通教師、普通好教師、明星教師(教育家、大先生)。其中,缺德教師和明星教師人數并不多,絕大多數教師屬于普通教師和普通好教師。基于這種類型分布差異,師德建設需要有的放矢,分類施策,從而提高工作實效。對缺德教師這種害群之馬,應主要運用法律力量,及時予以懲戒和清除;對明星教師,應更多予以宣傳和保護;對廣大的普通教師和普通好教師,應該更多予以尊重、呵護和支持。是否尊重、呵護和支持普通教師、普通好教師,是師德建設的主要矛盾所在或矛盾的主要方面。應努力建設一種教師體面從教的社會環境和教育氛圍,讓廣大教師真正體驗到教書育人的價值和尊嚴,從而喚醒教師內在的美好的人性和人格力量,并在日常工作中把這種力量和溫暖傳遞給所有學生。
中國倫理學會副會長、首都師范大學王淑芹教授在題為《多元主題協同共建新時代的師德師風》的學術報告中指出,富有成效的師德師風建設,是一個多維主體共建的系統工程。教師的失德行為、學校的失當裁定、學生的失尊行為,都會影響新時代師德師風建設的成效。唯有教師、學校和學生多元主體協同發力,才會形成良好的師德師風。教師是師德師風建設的第一責任人。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教師要以教育家精神為指引,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使自己的境界、素質、涵養、造詣得到全面提升,配做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人民教師。學校是師德師風建設的第一推動者。學校對教師的失德行為及時處理、糾正,發揮好教育引導與制度懲戒同向同行的作用。學校要秉持公正,既不姑息教師的失范失德行為,也慣縱個別學生的無理取鬧行為,維護教師的尊嚴。教師有尊嚴,師德才能興盛。學生是師德師風建設的第一監督者。教師與學生是互為對應的道德主體。在師德師風建設中,需要師生雙主體的道德共振。學生要尊重老師,對老師公正評價,以德立身。教師的嚴教與學生的公正評價是營造良好師德師風的重要影響因素。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學院龔群教授在題為《建構交互主體性師生關系》的學術報告中指出,師德師風建設之所以重要,在于教師群體所面對的是一個學生群體。以什么樣的言行來與學生進行交往,是師德師風建設必須進行預設的前提。師德師風問題是教師道德的問題。我們認為,進行教師道德建設,首先要明確的是教師所面對的是一個怎樣的群體主體。我們需要從交互主體性意義上來認識教師道德的重要性,并且需要以交互主體性關系來重構教師道德和重新認識師德師風。交互主體性關系的根本要點在于,主體之間的相互承認與相互尊重,承認我們所面對的不是被動的客體,而是與行動發出者一樣,都是一個人類的主體,而不是被動承受我們的言行的客體。我們認為,學生是這樣四重主體:道德主體、人格主體、知識主體和生命主體。任何一個人類個體都是一個生命的主體,對于人身不可侵犯的意識是對作為生命主體的起碼的尊重意識。學生并非一個可以任作為長者的教師打罵的對象,這是因為,他/她是一個人,有著最基本的人格尊嚴,有著最基本的不可侵犯的身體生命權。這不僅是現代意識,同時也是為師之道的最基本要求。
湖南師范大學道德文化研究院院長向玉喬教授在題為《教師應該注重修煉語德》的學術報告中指出,一個人的道德修養狀況,首先會通過他的語德狀況表現出來。一個社會的道德狀況,首先會通過人們的語德情況體現出來。所謂“語德”就是中國人所說的“口德”,其核心要義是要求人們以合乎倫理的方式說話,或者說,要求人們說話時遵守道德規范。從一般意義上來說,語德是所有人都應該遵循的道德規范。每個人都有說話的權利,但這不意味著我們可以隨心所欲地說話。說話是言語行為,應該受到道德規范的規約。從教師這一特殊群體來說,我們所做的是育人工作,是與學生打交道的工作,一言一行對學生影響極大,因此,教師是否遵守語德顯然更加重要。語德是教師道德的首要內容。現實中的師德問題很多時候是通過教師的語德狀況反映出來的。有些教師惡語傷人,這就是典型的語德問題。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教師培養“言為士則”的道德情操,這是關于語德的重要論述。教師應該注重修煉語德,做言語得體、合德的好老師。
專家學者在本次學術研討會上理論聯系實際,探討深入,各抒己見,討論熱烈,給與會者提供了很好的思想啟示。
(供稿、攝影:上海師德研究與評價中心 作者:閆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