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月 28 日,為了認真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立德樹人、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培養高質量教師隊伍,建設教育強國的重要指示精神,中國倫理學會教育倫理專業委員會、上海師范大學上海師德研究與評價中心和上海出版印刷高等??茖W校在滬聯合舉辦“教育管理倫理與高校師德師風建設論壇”。來自我校和復旦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同濟大學、上海財經大學、上海社會科學院、上海青年學院、解放日報、上海出版印刷高等專科學校等單位的專家教授、管理人員和一線教師30多人出席會議。
會上,上海出版印刷高等??茖W校黨委書記顧春華在致辭中指出,我們以“教育管理倫理與高校師德師風建設”為主題開展研討非常有意義。師德是教學改革與實踐的基石,是強大大學教育體系的隱形資產,是衡量高等教育“射程”的關鍵因素,是教育管理寶貴的精神生產力。如何做到卓有成效?這就需要教育管理與師德師風融合,形成一種和諧的氛圍,一種向上的動力,構成大學發展的靈魂,使“管理”能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規范教師的思想和行為,讓教師能在潛移默化中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以確保教學管理與師德師風建設協同發展的長效機制。
學術研討階段,由中國倫理學會教育倫理教育委員會會長、上海師德研究與評價中心主任、上海師范大學教授王正平主持。與會專家圍繞著“教育管理倫理與高質量教師隊伍建設有何內在關系?”“當前高校在教師隊伍管理中存在哪些突出的教育管理問題?應當如何改善提高?”“當前高校教師在對學生的教學和教育管理中面臨哪些道德困境?應當如何破解和改善?”的問題展開了深入和熱烈的研討。
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吳新文教授作了題為《高校在教師考核評價工作中的責任倫理》的發言,指出,高校對其教師進行管理包括招聘、任用、考核、評價、晉升、調動、獎懲、解聘等,是高校作為組織的基本職能或功能領域之一,必須承擔相應的責任倫理,其中包括忠誠責任、信任責任、公正責任、關懷責任。這是全面的責任,它既要對黨和政府負責,也要對教師負責,還要對學生負責,同時也要對社會和其他各利益相關方負責。只有做到這些方面,才算履行了高校對教師考核評價工作的責任倫理。
華東師范大學教學部卜玉華教授作了題為《高校教育管理應當關注教師面臨的五大倫理沖突》的發言,指出,倫理沖突是高校教師發展中面臨的重要難題,這些沖突通常涉及到職業道德、學術誠信、個人行為準則等方面。當前,我國高校教師面臨著學術壓力與學術誠信之間的沖突、師生關系中情與理的沖突、知識產權與合作共享的沖突、個人利益與職業責任之間的沖突、學術貢獻與公正評價之間的沖突。面對當代高校教師的倫理困境,應當進行深入地分析和研究,并在教育管理中堅持合理的倫理價值導向。
上海財經大學郝云教授作了題為《高校高質量教師隊伍建設亟需加強教育管理倫理的建設》的發言,指出,教育管理倫理與高質量教師隊伍建設有著密切的關系。這是由教育管理倫理的特性所決定的,其特性包括,教育管理倫理主體性的確立有效激發教師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教育管理制度倫理的遵循對高質量教師隊伍建設發揮重要的驅動力作用、教育管理行為上做到權利倫理的要求、教育管理方式的倫理要求可以增加教師的情感認同、教育管理的責任倫理要求可以培養教師的教書育人的責任感,符合高質量教師隊伍對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責任倫理要求。
上海師范大學何云峰教授作了題為《教育管理各種制度要有合倫理性預先審查》的發言,指出,解決高校教育管理目前存在的問題需要全方位思考對策。一是要減少行政干預,深入分析師生的需求,管理人員要跟師生交心,真正了解他們的需求和困難,切實做好服務;二是要回歸管理的初心是提升教師的勞動幸福感,包括減少不必要的工作量,少一些管制、壓力,更多地關注提高教師的勞動幸福感、尊嚴感、成就感、榮譽感;三是教育管理的各種制度應該有合倫理性審查,倫理委員會不應該僅僅是對師生的失德行為進行事后懲罰,而且還應該對管理制度事先進行合倫理性審查,以防止不符合倫理原則的管理制度出臺。
復旦大學郭麗雙教授作了題為《重塑教育管理的價值導向促進好的教育》的發言,指出,我們社會主義國家的教育管理機制要回歸其本性,其關鍵就在于確立正確的價值導向。以總體的價值理性為基礎,才能實現教育管理機制的撥亂反正,讓教育回到教育本身,讓教師回到教師本身,而不是把教育和教師僅僅當作實現偉大目標的工具和手段。要以好的教育管理促進好的教育。同時,要正視師生價值觀差異引發的道德困境,在面對師生道德困境造成的師生矛盾事件時,教育管理部門應該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則來處理問題,而不能被輿論裹挾。
同濟大學邵龍寶教授作了題為《高校教育管理中的道德困境及其破解之思》的發言,指出,高校教育管理面臨前所未有的新問題,教育管理中的一個重要的倫理向度是,“人是目的”,絕不僅僅是手段和工具。對師生成人成才和自由全面發展的關愛是教育管理的根本。從教育管理的理念的更新,制度、機制、政策、法規、要求等指標的制定和執行都應該考慮到整全性、系統性,定量和定性等多維性。應把對創造潛能的開發和人性的關愛有機結合起來,要講究“適度”,即講“中道”,既要符合人性不斷改造的需要,又要有培育和呵護人才的包容性和寬容度。
上海青年學院劉宏森教授作了題為《教育管理應當避免專注于任期目標造成的急功近利》的發言,指出,教育管理的根本目標是育人。而育人是百年大計,是由無數個任期目標有機接續才能逐步實現的。師德師風建設是一項由無數個教育管理的任期目標有機接續推進的長期工程。教育管理是多方面因素中十分重要的一種。教育管理通過追述與獎懲、倡導與涵養等多種途徑,對師德師風的建設發揮著規范、控制、引導、養成等多方面的作用。教育管理者的政績在于在促進人的發展和事業的發展過程中發揮了多少作用,提供了多少優質的服務。
上海出版印刷高等??茖W校張文忠教授作了題為《對教師進行剛性的量化考核要關注教師勞動的復雜性和創造性》的發言,指出,高校對教師的考核體系對教師的教學科研提出明確要求并嚴格加以量化。有利于對教師評價考核有了客觀而非主觀的量化的指標。但是,這種剛性的量化考核,存在一些潛在的弊端。首先,剛性、量化的考核難以全面、準確地評價教師的工作。其次,剛性、量化的考核,抑制了教師勞動的創造性。要關注教師勞動的復雜性和創造性,應該采取更加靈活和多元的評價方式,以激發教師工作的積極性、創造性和探索精神。
解放日報社原黨委副書記、周智強編審作了題為《在雙向奔赴中提升師德師風建設》的發言,指出,師德師風建設涉及思想政治、職業道德、價值導向、制度規約、考核評價、環境氛圍等要素,需要形成系統性的制度和舉措加以引導推進,在教師注重自身修為與學校嚴格管理、教師愛崗敬業與全社會形成尊師重教良好風尚的“雙向奔赴”中提升師德師風建設?!半p向奔赴”體現了道德建設的對應性規律和特點。對教師在道德上要求越是高,越是要尊重和呵護教師。只有注重“雙向奔赴”的綜合效應和整體效應,才能提高師德師風建設的科學性和實效性。
上海社科院哲學所趙琦研究員作了題為《人工智能時代的教育管理育人目標》的發言,指出,隨著人工智能的迅猛發展,現有的教育管理模式將無法滿足對人才的需求,教育應當致力于培育專家型、治理型和智慧型人才。應當提倡個性化的教育管理模式,重視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自主創新的能力。人工智能的發展帶來一系列的法律、社會和倫理挑戰,教育要能夠培養具備綜合素養和較高社會責任意識的治理型人才。長遠來看,培育智慧型人才應當是教育管理的終極目標。教育管理應當迎難而上,自我變革,培育更多能解決時代難題的人才。
上海師范大學王正平教授作了題為《“非升即走”、優績主義與教育管理倫理》的發言,指出,近年來高校發生的多起青年教師有關事件,引發了人們對我國許多高校目前實行“非升即走”政策的合理性、適宜性、合道德性問題的思考。我們應當從教育管理倫理角度,對學校教師人才管理的價值目標、政策制度設計、執行和評價的深層思考??茖W合理的教師隊伍人才管理制度,首先要堅持正確的倫理價值導向。其一,教師隊伍建設不能急功近利,要堅持以教師為本。其二、教師隊伍人才評價,不能“五唯”至上,要堅持立德樹人。其三、對青年教師的教學科研規定,不能要求偏頗,要堅持公正合理。其四、學校管理人員對待教師,不能官僚冷漠,要堅持人性仁愛。其五、矯正優績主義管理方式,給優勝者以厚待,給平凡者以尊嚴。
上海師范大學黃素珍博士作了題為《高校師德師風建設應當關注教師的情感性維度》的書面發言,指出,建構師德師風的建設和評價模式,需要尤為關注情感性要素的關鍵位置?;诮處熉殬I的特殊性和獨特性,教師職業處在現代社會勞動體系之中,要符合職業的社會性功能所賦予從業者的規范性要求;教師職業是一項塑造人的心靈的細致入微工作。教師與學生的關系不是簡單的勞動主體和勞動產品的關系,手段與勞動的主體具有同一性,因此對教師勞動和師德評價應當允許師德評價模式存在某種彈性的、負責任的自由裁量空間。
與會專家一致認為,教育管理倫理與師德師風建設具有深刻的內在關系。專家的發言氣氛熱烈,理論探討深入,觀點與視角新穎,給人以良好的啟發。
(供稿、攝影:上海師德研究與評價中心 作者:閆崢、寇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