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由上海師范大學主辦,上海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承辦,上海市倫理學會、上海德育課程教學研究基地、上海師范大學天華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協辦的“上海師范大學首屆企業家精神論壇暨企業家精神研究中心揭牌儀式”在我校舉行。校黨委副書記、副校長朱惠軍、上海市倫理學會副會長周祖城出席并講話,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張志丹教授主持揭牌儀式。百余位來自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師范大學、上海財經大學等高校的專家學者、青年學子以及企業家代表到場參會。
朱惠軍表示,企業家精神是黨和國家以及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是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并發揚企業家精神是黨賦予馬克思主義學院的時代命題,同時也是推動學校辦學事業高質量發展、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作出新貢獻的現實課題。
中國倫理學會經濟倫理學專業委員會會長、南京師范大學教授、上海師范大學企業家精神研究中心名譽主任王小錫作了題為《企業家精神及其基本功能》的論壇主旨報告。他指出,企業家精神的基礎和核心精神是道德精神、道德覺悟。具體表現為:高度自我覺悟、自覺建設各類生態性關系以及樹立遠大理想和目標。企業家精神是生產力、是資本、是企業管理理念的核心,是企業產品的靈魂。
上海師范大學企業家精神研究中心主任張志丹教授認為,企業是創新主體,以愛國敬業、勇于創新、誠信守法、回報社會、放眼世界的企業家精神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有利于繼續做好創新這篇大文章。以企業家精神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不僅為我國社會發展注入了創新活力與綠色理念,也為世界經濟的復蘇提供了不竭動力。
上海交通大學周祖城教授認為,目前仍有一部分企業對社會責任的認知還處于模糊階段,中華現代商業文明中包含諸多積極、進步的因素,利用好這些有益成分,可以幫助企業家更加全面深刻地認識企業社會責任問題,促進傳統企業目的觀的改變。
上海師范大學周中之教授在作《弘揚企業家精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報告中表示,在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奮斗進程中,企業家的愛國精神、創新精神、慈善公益精神有著重要價值。企業家的愛國情懷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精神資源。中國式現代化要建設科技強國,必須弘揚企業家的創新精神。在社會第三次分配中,必須弘揚企業家的慈善公益精神。
中信銀行蔡寧偉以孟晚舟事件中任正非父女敘事策略為例,提煉了矛盾型領導化解企業危機過程模型,總結了矛盾型領導任正非對孟晚舟事件的主要辯證式認知,以期為企業家予以啟發。
上海師范大學哲學與法政學院晏輝教授在談及“企業家的倫理氣質”時指出,企業家的倫理氣質乃是企業家所擁有的理智德性和道德德性在經營實踐中表現出的外部行為特征,是保證企業家能夠正確思考和正當行動的道德基礎。擁有德性并在實踐中廣泛而持續地運用它們,是企業家擔負社會責任的根本保證。企業的社會責任又是根源于企業合情合理地占用并充分運用社會資源、以獲取最大化收益這一目的。
南京金歌建設工程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桂霞以華為精神為例與參會人員作分享。她指出,華為的創始人任正非一直倡導華為精神,華為精神包括持續奮斗、自主創新、客戶至上、誠實守信等。華為的成功不僅體現在其技術創新和市場表現上,更體現在其獨特的企業文化和價值觀念,也就是華為精神上。
揭牌儀式期間,上海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特聘教授周中之,上海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周治華為中心特聘研究員代表頒發聘書。
本次論壇還設置企業家與經濟倫理學者對話環節,以期精準把握和深刻洞悉企業家發展現狀,更具針對性地構建中國企業家精神理論,助力企業家成長,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倫理學者應有的貢獻。
上海師范大學企業家精神研究中心前身為“上海師范大學經濟倫理研究中心”,上海師范大學經濟倫理研究中心自成立以來,迄今已達二十余載。未來,上海師范大學企業家精神研究中心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充分發揮馬克思主義學院國家A類學科的優勢,立足自身研究特色、優勢條件和發展方向,圍繞企業家精神積極開展高水平學術研究。
(供稿、攝影: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