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獲悉,信息與機電工程學院在人工智能和6G研究方面有兩項成果入選高被引論文。
在人工智能方面,信機學院袁非牛教授在中科院一區期刊《Pattern Recognition》上發表的論文“An effective CNN and Transformer complementary network for medical image segmentation”,被評為高被引論文(Highly Cited Paper),即同一年在工學領域的發表論文中,被引用次數位列世界前1%。同時,該論文被評為熱點論文(Hot Paper),即在2024年1月至2月期間,其在工學領域被引用次數位居世界前0.1%。
該論文發表于2023年4月,同年9月被授予編輯精選論文(Editors’ Choice Paper)榮譽。截至發稿日,該論文SCI他引達110次。該論文是袁教授指導博士生張正驍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提出將Transformer的長距離依賴關系建模能力與CNN的局部上下文特征提取能力相結合,取得優秀的實驗結果。《Pattern Recognition》期刊為中科院計算機科學大類一區,也是人工智能小類一區和電子與電氣小類一區,近三年平均影響因子為8。在斯坦福大學發布的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中,袁教授已經連續四年(2020年至2023年)入選“年度科學影響力榜單”,并連續三年(2021年至2023年)入選“終身科學影響力榜單”。
在6G方面,信機學院彭張節副教授作為通信作者在中科院一區期刊《IEEE Internet of Things Journal》上發表的論文“Energy Minimization in RIS-Assisted UAV-Enabled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Systems”,被評為高被引論文(Highly Cited Paper)。
該論文面向一個智能超表面賦能的無人機無線電能傳輸系統,聯合優化無人機的飛行軌跡和時間,以及智能超表面的相移矩陣,以最小化無人機的總能耗。《IEEE Internet of Things Journal》期刊位于中科院計算機科學大類一區,同時也是信息系統小類、電子與電氣小類以及電信學小類一區,其近三年平均影響因子為10.103。此外,彭老師在2021年至2024年期間連續四年共有5篇6G研究論文分別入選《IEEE Transactions on Signal Processing》(中科院頂刊、中科院一區)、《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中科院頂刊、JCR一區)、《IEE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Letters》(JCR一區)的Top 50 Most Popular Papers。
(供稿、圖片:信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