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由上海師范大學外國文學研究中心主任朱振武教授主編的非洲文學研究叢書(十卷本,Studies in African Literature,記350萬字)亮相肯尼亞文學局。該叢書系中國首個非洲文學國家重大項目“非洲英語文學史”和國家出版基金項目的階段性成果,在東非各地受到熱烈歡迎,得到知名作家、評論家和有關機構的高度評價。
“非洲文學研究叢書”(十卷本)以英語文學為主,兼顧法語、葡萄牙語和阿拉伯語等其他語種文學。該叢書將非洲文學劃分為南部非洲文學、西部非洲文學、中部非洲文學及東部和北部非洲文學4個區域,共分為“經典”和“精選”兩大板塊。“經典”文學板塊包含了文學界公認的非洲經典文學作品。“精選”文學板塊是由“非洲英語文學史”團隊經過田野調查,翻譯了大量文本、開展了系統的學術研究之后遴選出來的,是中國學者自己的判斷和詮釋。該叢書的“精選”與“經典”兩大文學板塊互為表里、形成互襯,試圖去恢復非洲文學的本來面目,以方便各國讀者和研究者更全面地了解、進而研究非洲文學。
為促進中國與肯尼亞的文學文化發展、文明互鑒和友好往來,朱振武教授還代表上海師范大學外國文學研究中心與肯尼亞文學局就中非作家互訪、中非文學互譯、中非文明互鑒等方面達成合作意向。雙方將持續促進中華學術外譯,文學文化人才培養,宣傳翻譯出版物,實現中非文明共同體的深層交流。
隨后,出席活動的雙方代表、肯尼亞著名作家、出版人和批評家們就非洲文學研究相關問題展開長時間的熱烈討論。肯尼亞文學局(Kenya Literature Bureau,簡稱KBL)成立于1980年,前身為東非文學局(East African Literature Bureau, EALB)。該機構歷史悠久,名家輩出,是東非最具影響的出版商,迄今為止已出版上千種圖書,涉及類型包括自傳、字典、教科書等。其出版物遠銷世界各地,不乏蜚聲國際的佳作。該機構擁有300余名成員,匯集了全球各地的頂尖專家學者、著名作家,致力于共同促進文學文化間的交流互鑒。
肯尼亞文學局出版部負責人尊巴(Mr. Jumba)向朱振武教授一行表示熱烈歡迎。肯方學者一致認為,這套“非洲文學研究叢書”不是劍橋或牛津、哈佛或哥倫比亞等某個大學的相關研究的翻版,不是轉述殖民話語,不是總結歸納西方現有成果,也不是致力于為西方學者的研究做注釋、做注解,而是以中國文學文化為出發點,以世界文學文化為參照,進行跨文化、跨學科、跨空間和跨視閾的學理思考,是高層的國際學術對話與交流。
朱振武教授表示,這套叢書的撰寫初衷是為均衡吸納文學文化的精華和精髓、為中非文學文化的共同繁榮和發展、和彌補非洲文學譯介和評論的嚴重不足。中方的其他代表也一致表示,這套叢書的作者們多年來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多次增刪,幾經審校,反復勘正,終于完成了“非洲文學研究叢書”(十卷本),希望能夠助力中非文學文化的進一步繁榮與發展。
朱振武教授一行在肯尼亞文學局的行程是其此次東非三國訪問和交流活動的一部分。此前,朱振武教授已受邀到訪中國駐埃塞俄比亞大使館、中國駐肯尼亞大使館、埃塞俄比亞政策研究院(PSI)、亞的斯亞貝巴大學等地,與當地知名作家、評論家和學者會面交流。埃塞俄比亞詩歌協會也熱情接待了朱振武一行,并為其舉辦了歡迎詩會。同時,該團隊還深入調研了埃塞俄比亞國家博物館、亞的斯亞貝巴博物館等文化機構。隨后,他們將訪問烏干達馬凱雷雷大學、烏干達女性作家協會(Femrite),參加非洲文學國際研究會議,并就非洲文學研究的理論與方法做主旨發言。
據悉,朱振武教授在研究非洲文學過程中構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學理論“中國非洲文學學”。2021年,朱振武教授在《中國社會科學報》發表長文《揭示世界文學多樣性,構建中國非洲文學學》,強調中國學者要以開放的精神、包容的心態、平視的眼光和共同體格局重新審視和觀照世界文學及其文化價值。面對新的國際形勢和研究風潮,朱振武教授順勢提出“文化共棲共生說”,響應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維護世界文明多樣性、尊重各國各民族文明、正確進行文明學習借鑒、科學對待文化傳統等對待世界文明的四條基本原則。隨后,朱振武教授又在《中國社會科學》中文版發表長文《非洲文學與文明多樣性》,并在《中國社會科學》英文版同步發表論文。朱振武教授在文章中重磅推出中國非洲文學學的“非洲性理論”,呼吁“文學文化共同體”的創立。同時,在《文史哲》2022年第6期刊發的《中非文學的交流誤區與發展愿景——關于〈雷雨〉在尼日利亞的歸化改編》中,朱振武教授總結出“輾轉體認說”,指出了中非文學文化交流中的輾轉體認或假道周轉的現象。至此,中國非洲文學學的理論體系初具雛形,四大流散理論與非洲性理論構成了中國非洲文學學最核心的理論要義,與其提出的“非主流”英語文學說、三個世界文學說、“文學文化共同體”“均衡吸納說”“文化共棲共生說”和“輾轉體認說”等重要概念一同支撐起中國非洲文學學的理論框架,豐富了中國外國文學研究的學理方法和話語體系,成為中國學者學術自覺、批評自覺和話語自覺的樣例。
(供稿、圖片: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