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日至6日,由我校外國語學院主辦,三明學院海外學院(外國語學院)和國家語言文字推廣基地(三明學院)協辦的英美文學史大數據課程教改研討會在三明學院順利完成各項議題,圓滿結束。
三明學院副校長吳龍教授在致辭中向來自上海師范大學、上海大學、三明學院、香港大學、英國愛丁堡大學的24位專家學者表示熱烈的歡迎,充分肯定本次會議緊扣人工智能時代和新文科發展,積極探索英美文學史大數據課程教改,取得可喜的成績,并期望未來有更多的滬明合作學術會議和成果。
三明學院海外學院(外國語學院)劉景苗書記向與會專家學者介紹了學院發展歷程和滬明合作所取得的成績,并邀請吳龍副校長和盧敏院長為“三明學院翻譯與地方文化傳播研究所”和“地理標志語言服務與實踐基地(培育)”揭牌。
上海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盧敏教授做了《英美文學史大數據課程教改難點與突破》的主旨發言,回顧和總結了2023年上海高校本科重點教改項目“英美文學史大數據教改實踐研究”項目所取得的成績和突破的難點。課題組成員上海師范大學圖書館湯誠副研究館員做了《數字人文時代高校圖書館角色:以上海師范大學圖書館為例》的主旨發言,指出數字人文背景下知識生產的特征是數據驅動、跨學科性和協作性,展示了上海師范大學圖書館以資源為王、以服務為本、以科研為要的成功實踐。
上海大學期刊社社長、外國語學院曾桂娥教授、博導作了《人工智能時代外國文學教學與研究的“可為”與“不可為”》的主旨發言,以辨證的思想提出技術賦能學術研究的同時,必須遵守法律和倫理,擔當教師的道德責任,注意批判性思維的重要性。三明學院文化傳播學院院長趙平喜教授做了《傳播視域下的英美文學史課程教學》的主旨發言,指出AI時代的英美文學史課程教學的“身外世界與腦海圖景”將會更加豐富多彩卻撲朔迷離,要注意反思作為教育傳播、文化傳播和場景傳播的英美文學史大數據課程教學教研教改。三明學院圖書館副館長靳陽春教授做了《AI時代圖書館數字資源建設》的主旨發言,提出基于資源畫像的數字資源建設和基于讀者畫像的數字資源建設的兩種策略,使圖書館更好地服務AI時代的讀者。上海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的朱伊革教授做了《近代在華英文期刊與僑居地漢學研究數據資源整理》的主旨發言,指出大數據背景下的漢學研究方法發生了改變,研究范式呈現跨學科、定量化、大視野、實證性等特征。
參與“英美文學史大數據教改實踐研究”項目的上海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耿曉琦、姚夢婷、忻韻欣分別做了《基于LDA的21世紀外國文學領域研究主題演化與前沿主題識別》《古爾納文學創作的“廣闊世界”數字人文可視化研究》《數字人文視角下從亞哈船長的航海復仇之路看美帝國主義的擴張傾向》的主旨發言。愛丁堡大學研究生石炎、香港大學研究生張心儀分別在線上做了《數字人文視域下以“裴廓德號”航行路線可視化研究〈白鯨〉中亞哈船長的復仇》《〈白鯨〉中Ishmael知識地圖的解析——基于數字人文數據可視化》。上海師范大學黨委教師工作部李蕭蕭一級科員和三明學院海外學院(外國語學院)的張偉副教授、劉競秀副教授、雷聰副教授、黃菊芬副教授、廖文倩講師、吳艷紅講師就相關話題進行了熱烈的圓桌討論,認為該教改項目研究成果不僅可以在三明學院推廣,而且可以在三明學院進行可持續研究,進一步深化滬明合作,取得更多成績。
(供稿、攝影: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