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下午,由我校哲學與法政學院主辦的“當代社會治理難題與應用倫理建設——上海市倫理學會2024學術年會”在東部文科實驗樓502室召開。來自我校及華東師范大學、同濟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東政法大學、上海財經大學、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政治學院、上海體育大學、上海海關學院等單位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同探討當代社會倫理問題。
此次年會由上海市倫理學會副會長、我校哲學與法政學院晏輝教授主持,上海市倫理學會會長高國希教授進行致辭并對與會專家進行介紹,并預祝會議圓滿成功。副會長兼秘書長付長珍教授以“上海市倫理學會應用倫理建設的回眸與展望”為主題對應用倫理學的發展歷程進行回顧,對里程碑式的學者及其成果進行介紹,并對倫理學未來的發展進行展望,賡續血脈,繼往開來。
當代社會發展基于現代化進程而展開,每個人都是現代化進程的親歷者和思考者,面對充滿復雜性、矛盾性、沖突性的當代社會發展進程,我們應當基于何種倫理視角進行探討?為何將現代化進程中的社會治理存在的矛盾稱為難題而非問題?面對這一難題,應用倫理學應當何所向、何所為?基于這些思考,本次研討會分為一個主旨報告、兩個專題報告以及應用倫理圓桌對談,試圖為當下的社會治理難題進?,F實分析和倫理關切,對應用倫理學本身進行理論建構。
主旨報告部分由華東師范大學余玉花教授主持,主題是“應用倫理基礎理論與方法創新”。
在這一部分,復旦大學吳新文教授以《“大爭之世”的應用倫理》為題進行分析。其問題意識在于:當下何以處于“大爭之世”?需要何種倫理?“大爭”即內卷、競爭,不論從微觀個人生活視角還是宏觀國際關系視角,都缺乏定鋒止爭的制度與趨勢。為避免叢林狀態或陷入道德簡單主義,應當建構三種應用倫理學范式:個體本位倫理模式,關系本位倫理模式,共同體本位倫理模式。落實到具體領域則需要建構底線原則,自主原則,謹慎原則,對等原則等。
華東師范大學付長珍教授以《重塑數智時代的新倫理學范式》為題,分析數智時代如何建立人與AI和諧共生的共同體,這一共同體需要何種范式?如何建立這種范式?當下我們已經進入數字文明,AI是基于人類價值觀而出現,但也在不斷促使人修正自身價值觀。若要達于人機雙向賦能、雙向賦智,倫理學何為?為此需要重建數智時代“人的科學”體系,基于新型人際關系,構建多智能體協同的實踐框架。要突破學科形態的倫理學,借助理論研究深度回應現實,重建倫理學的知識基礎。
我校晏輝教授以《如何重建當代中國倫理學自主知識體系?》為題,從宏觀上對當代中國倫理的未來發展進行謀篇布局,探討如何重建當代中國倫理學自主知識體系。認為在自主知識體系建立之前,需要對其進行前提批判,理清闡述當下中國存在的元問題,基于問題與對象的確定性與論證的清晰性生成理性思維,由此基于理論理性、創制理性以及實踐理性建立倫理學自主知識體系。從理論理性可以得到“一般原理”,基于創制理性可以對現代倫理學(應用倫理學)建構,并由此進行實踐理性的探索。
復旦大學高國希教授以《夯實應用倫理的理論基礎》為題探討倫理學的理論性與實踐性,認為倫理學既有理論形態又有實踐應用,理論與實踐相輔相成。當社會生活變化時,道德觀念也在其中一同變化,二者關系是共生的,所以對道德的探討要基于具體的情境與語境,不可僅進行抽象分析和概念探討。
上海財經大學徐大建教授對以上發言進行點評并擴充,認為各位學者的發言思維清晰,指出倫理學本身就是關于關系與共同體的探討,面對競爭社會,矛盾是否真正可以消解?面對人機共生之道,存在一種天然“硅基代替碳基”的擔憂。而面對應用倫理學的宏觀體系、應用倫理與理論倫理的關系等,指出當下應用倫理學的建構應當形成基本問題、基本理論與基本范疇。主持人余玉花教授也進行了補充與思考,指出應用倫理不等同于應用倫理學,而關于二者間的關系值得我們進行進一步探討。
專題報告一的主題是“數字倫理與網絡治理”。同濟大學邵龍寶教授以《人工智能社會悖論的實質和新論的生成》為主題討論人工智能相關研究的悖論和新論,認為人工智能相關研究的出發點和歸宿是人性的改造問題、人格問題,在快速發展的智能社會中,人類控制欲望的能力并沒有得到相應的提高,因此,面對諸多問題,重塑人的靈性、提高人的審美情趣是至關重要的,由此使感覺、情感、理性相協調,達到整體性地提高人類素養的目的。
上海師范大學周中之教授著重探討網絡慈善問題,在互聯網時代,網絡高科技與慈善相結合是不可逆的趨勢,其中信息的真實性、網絡監管的困難性等問題向網絡慈善提出挑戰,周中之教授在此提出德治與法治相結合的方法,德法并舉,以此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質。
上海財經大學郝云教授就“數據要素的分配正義問題”展開論述,認為數據要素是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資源和生產要素,它打破了傳統生產要素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規律,數據要素的增長帶來經濟系效益的同時,對分配正義的問題也產生了極大影響。
華東政法大學陳代波教授以《網絡暴力的道德治理:一個數字人文的考察》為題目,依次探討網絡暴力為什么難治理、為什么倡導道德治理、道德治理的思路是什么的問題,提倡數字人文的治理思路和研究方法,用數字技術研究文史哲問題,在網絡上重拾、保護人的尊嚴,形成一種數字人文關懷,重建道德實體,以此來解決倫理失序問題。
評論人上海社會科學院孫抱弘教授和華東師范大學孔文清教授總結此項主題內容,各位老師主要討論數字與人文問題,將大國小民發展為大國大民,即發展國民素質的問題。應用倫理性研究具有兩類特征:實踐性和整合性;緊迫性和空白性。在今后的研究中,要重視與倫理問題相關聯的結構性的問題,注重研究的追蹤性和實證性。
專題報告二的主題是“人工智能倫理與社會治理”,由上海社會科學院趙司空教授主持。這一專題主要圍繞人工智能(AI)在意識形態、社會治理、倫理規制等方面的影響和挑戰展開。
復旦大學張奇峰副教授以“從chatgpt看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意識形態性”為題進行了發言。他指出了人工智能的進步性和局限性,強調了語言和心靈的語義問題,并對當前人工智能技術如chatgpt在圖靈測試上的表現進行了批判。接著,他探討了人工智能在意識形態上的挑戰,以及其對政治正確性問題的影響。
上海師范大學副教授蘇令銀以“論生成式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意識形態治理”為題進行了發言。他深入探討了系統分析生成式人工智能對意識形態生產與傳播的影響,揭示其可能對意識形態安全造成的多維沖擊,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完善意識形態安全的舉措。
上海交通大學副教授張秀以“人工智能大模型價值觀對齊問題”為題進行了發言。她討論了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價值觀對齊問題,指出了偏激性語言、隱私權、誤導性信息等風險,并探討了如何在技術層面和人類價值層面進行規制。
上海師范大學講師黃素珍以“現代社會風險治理中算法決策權的倫理規制基礎”為題進行了發言。她從現代社會風險治理的角度出發,強調了算法決策權的倫理規制基礎,討論了數據技術與算法技術在治理中的作用,以及對算法決策權的倫理審查和規制的必要性。
評論人復旦大學吳新文教授和華東師范大學蔡蓁教授劉啟對發言內容進行了點評,指出了人工智能背后意識形態的復雜性、資本的控制作用以及對倫理規制的挑戰。整體而言,專題報告深入探討了人工智能在現代社會中的多維影響,以及如何在技術發展與社會治理之間尋求平衡。
圓桌論壇是關于“應用倫理前沿”的相關探討,由上海對外經貿大學陳偉宏教授主持。上海體育大學龔正偉教授以《存在:身存則德智在》為題發言,跨學科探討了身體、健康、倫理等問題。
上海海關學院楊寄榮教授的發言主題是《文化創意營銷的倫理思考》,對文化與營銷理論,市場經濟中道德與法律關系等進行倫理反思和追問。
華東師范大學教授王韜洋的發言主題是《對氣候變化的無知應受道德責備嗎?》提出隨著氣候倫理研究的推進,有兩種觀點分別遭到質疑。第一種觀點與我們的關于歷史排放與氣候責任之關系的直覺相沖突, 我們傾向于認為,更早的溫室氣體的歷史排放者應當為今天的氣候變化承擔主要責任。即歷史責任原則和污染者付費原則。 第二種觀點把當前對溫室氣體排放責任的討論日益擴展到個人道德責任,并探討了政府應承擔的責任等。
華東師范大學馬院博士生唐欣欣的發言主題是《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家庭代際關系的倫理探析,對在推行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家庭結構的變化、代際關系等進行剖析。
評論人解放日報社李小佳指出了未來零距離社會對倫理學提出的問題等并對發言人進行了點評。華東師范大學教授姚曉娜進行了點評并提出當前上海地區有志于倫理學的青年學子聯合、聯動的重要性。
會議最后,晏輝教授對各位專家學者的精彩發言給予高度贊揚并對大會進行了總結,認為各位專家學者從不同的視角、站在各自的學術立場上圍繞主題進行闡述,在表達方式上,抓住了重點、現出了亮點、論出了觀點。在研究范式上,體現出了多領域、多層次、多視角。在程度上,充分體現出了學科上的高度、思考上的深度、交流上的溫度。在性質上體現了開放性、批判性和建設性。在品質上,體現了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秉持真誠的倫理精神、關照現實的實踐精神。最后,付長珍教授對會議的舉辦方上海師范大學表達了感謝,并對上海倫理學的未來進行展望。
(供稿、攝影:哲學與法政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