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召開五周年和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創建四十周年之際,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全國教育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推動教育強國建設,我校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于11月9日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師教育中心二樓世承講堂舉辦了“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高質量發展與推進學校思政課建設”學術研討會。
校黨委副書記、副校長朱惠軍出席并講話,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劉鳳主持開幕式。來自武漢大學、復旦大學、中山大學、華東師范大學、華中師范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西南大學、中南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安徽師范大學、中國農業大學、河海大學、上海大學、上海師范大學、上海市德育研究院、廣西師范大學、上海財經大學、上海理工大學、集美大學、廣東醫科大學、湖南文理學院等全國30余所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及部分研究生共計140余人到場參會。
校黨委副書記、副校長朱惠軍在講話中指出,上海師范大學始終高度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建設發展,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入選2020年度國家級和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軟科實力排名為A等級,成為基礎教育思政課教師和馬克思主義理論高層次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為我國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建設與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他強調,推動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高質量發展必須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為指導,不斷深化對新時代學校思政課建設的規律性認識,持續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實現新發展,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中發揮和增強思政引領力。
研討會圍繞六個議題安排了六場主題報告。圍繞“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自主知識體系”議題,武漢大學駱郁廷教授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是立德樹人的鑄魂工程,是實踐發展的中心環節,是治黨治國的政治優勢。要面向應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從政治站位、歷史方位、戰略地位的高度深刻把握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定位,推動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高質量發展;武漢大學項久雨教授從顯性融入和隱性融合相統一的角度闡釋了習近平文化思想融入思政課的“有”與“機”的問題,強調了“融入”是動靜結合、有機統一的融入,是相互嵌入和相互滲透的化學反應,并提出了創設“融機”、找準“融點”、把握“融法”、提升“融效”的具體實踐形式;上海師范大學周中之教授提出了實現思想政治教育高質量發展的三大環節,包括要調查研究學生思想狀況和心理特點,抓好思政課的理論研究和教學情懷,做好教育過程中的評價和反饋;上海市德育研究院宗愛東研究員認為,回歸生活實踐是思想政治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底層邏輯,并提出了具體實踐路徑;華東師范大學講師張艷新作了“在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中貫通‘兩個結合’的歷史使命、內在機制及實踐要求”的大會發言。
圍繞“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方法創新”議題,安徽師范大學王習勝教授強調了面對時代性焦慮的思想政治教育問題,認為生活焦慮、生存焦慮和生命焦慮是思想政治教育應該關注的現實問題,并指出要使思想政治教育更有獲得感和實效性;上海交通大學史宏波教授探討了實證研究的存在論基礎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學適用,指出實證研究對思想政治教育有一定的適用限度,必須結合具體問題來選擇;西南大學周琪教授總結了思想政治教育四十年來媒介環境的回溯與演進,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環境具有口語媒介環境、文字媒介環境、圖像媒介環境、電子媒介環境、網絡媒介環境、融媒體媒介環境的六個典型形態;同濟大學廖小琴教授探討了思想政治教育內化的多維樣態、現實問題及其化解策略,特別強調了受教育者內在需求引導下的自發內化、教育者主導下的選擇性內化、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導向下的自覺內化、社會環境驅動下的反思內化的“四組內化”;上海財經大學李敏副教授從新時代的現實要求出發對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具有新意的內涵解讀。
圍繞“建設教育強國與思政引領力”議題,華東師范大學余玉花教授提出了思政引領力在建設教育強國中的三個重要作用:一是在政治定位上,確保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建設的正確政治方向;二是在人才培養上,確保培養更多讓黨放心、愛國奉獻、能夠擔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三是在課程建設上,確保打造高質量的思政課程和深化實施課程思政;復旦大學董雅華教授對思政引領力的科學內涵進行了深入解讀,認為思政引領力包含理想信仰的牽引力、中國精神的聚合力、主流價值的統合力和社會矛盾的調解力四個方面的結構要素;華東師范大學王建新教授結合教學體會,探討了如何用好用活用足上海紅色文化資源,從內容與形式的統一中提升思政引領力的問題;華南理工大學張國啟教授從本質規定、質料構成、質地顯現、質量提升等方面對思政引領力進行了質態意涵的厘定,并提出了信仰性引領、認知性引領、規范性引領、保障性引領、自勵性引領等五個方面要求;集美大學張勁松教授聚焦新文化使命來探討思政引領力,認為增強思政引領力需要從提高話語體系的支撐力、民族認同的凝聚力、經濟發展的驅動力和國際傳播的影響力等方面入手;湖南文理學院周忠華教授提出了思政引領力的三重意蘊,即思政引領力是基于吸引性的力量,是基于主導性的力量,是基于遵循指引方向并使教育對象實現發展的力量。
圍繞“數智技術與思想政治教育”議題,中山大學王仕民教授聚焦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范式,提出了內容數字化、方法數字化、評價數字化、管理數字化、資源數字化五個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范式框架;上海理工大學盧嵐教授以“人工智能+思想政治教育”為切入點,列舉了人工智能技術對思想政治教育的種種影響,并對人工智能技術如何助力思想政治教育實證研究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上海師范大學蘇令銀副教授探討了算法推薦賦能思想政治教育的問題,特別強調要為算法插上“正確價值導向”的翅膀;上海師范大學團委副書記畢冉探討了紅色音像檔案的史料價值及其數字化利用的問題;廣東醫科大學講師梁煌君就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的生成依據及其面臨的挑戰和應對方法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圍繞“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學校思政課建設重要論述”議題,中山大學李輝教授分析了黨的創新理論武裝與思政課建設同步推進的內在邏輯,著重強調了“同步推進”的四個內涵,即科學理論與實踐的同步、理論創新與理論武裝的同步、創新理論武裝與思政課建設的同步、思政課建設與學生思想變化的同步;中南大學曹清燕教授圍繞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師評價機制改革談了自己的思考,并強調要從評價內容、評價標準、評價原則、評價方法四個方面入手解決“怎么評價”的問題;上海大學陶倩教授對思政課的融入問題,特別是理想信念的融入問題,針對教材、教學內容和教育對象三個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思考;西南大學王永友教授基于思政課內涵式發展的主題,認為思政課面臨著不信、不懂、不學的話語困境,提出要形成科學、現實、大眾三位一體的話語構建;河海大學張靜教授探討了思政課親和力和具身認知的關系,介紹了自己通過調研了解的思政課親和力現狀,并從需要、認知、情感、意志、行為五個角度進行了原因分析。
圍繞“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改革創新”議題,華中師范大學萬美容教授認為,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要堅持方向一致和目標一體相統一、內容全面和合理布局相統一、循序漸進和有效銜接相統一、整體規劃和統籌推進相統一的四點基本要求;中國農業大學張紅霞教授針對大中小學中華傳統美德教育一體化建設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強調要堅持縱向貫通與橫向協同相統一、有效銜接與梯度推進相統一、目的一致與方式靈活相統一、道德認知與道德踐行相統一、文化傳承與以文培元相統一的五個原則;華東師范大學許瑞芳教授從學科的歷史發展和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知識體系的角度探討了推進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的深化策略;廣西師范大學韋冬雪教授認為,推進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需要從領導決策機制、組織管理機制、教師培訓培養機制、協同互助機制、評價激勵機制和條件保障機制等方面進行機制創新。
上海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石書臣、《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期刊執行主編羅佳、上海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耿步健、《青年學報》期刊主編朱國棟、上海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李亮、同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廖小琴分別主持了各場報告,并進行了精彩點評。
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項久雨主持閉幕式。他認為,本次研討會議題貼近國家戰略需求,具有較強的時代性、針對性和創新性,是一場高端、高峰、高質的學術研討會。上海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石書臣作大會總結,他用“思政專家云集、學術交流充分、觀點深化創新”高度概括了本次會議的特點。與會專家學者一致表示,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不斷推進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高質量發展,更好地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中發揮和增強思政引領力。
(供稿、攝影:馬克思主義學院 作者:張銘月、鄭懿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