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由我校主辦的“首屆全球文明倡議與文明交流互鑒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滬舉行。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一級教授韓慶祥,美國美利堅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亞洲研究理事會主席趙全勝,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歷史系講座教授、東亞研究中心主任李懷印,越南社會科學翰林院中國研究所歷史文化研究室主任陳氏水,摩洛哥進步與社會主義黨國際形勢和外交關系委員會主任賽義德·巴卡里等專家學者出席開幕式。來自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蘇州大學、吉林大學、云南大學、河北工業大學等高校的100余位專家學者匯聚一堂,共同圍繞全球文明發展這一重大主題展開深入探討,為推動文明交流互鑒搭建了一個高層次的國際平臺。
會議伊始,我校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張志丹發表致辭,他表示,此次會議旨在踐行全球文明倡議,加強文明交流互鑒和對不同文明發展的理解,推動不同文明的交流與合作,在不同文明的包容互存、交流互鑒中尋求智慧、凝聚力量,推進破解人類面臨的各種挑戰,并強調“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中國式的現代化作為人類文明新形態,與各國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鑒,必將繁榮世界文明百花園。
在主旨報告環節,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一級教授韓慶祥以“西方中心論”為主題作主旨報告。他高度概括出“西方中心論”的十大標識性范疇:線性道路、單數文明、種族優劣、為我人性、社會進化、理性尺度、“普世價值”、開化使命、美麗神話、形而上學,強調“西方中心論”影響深遠,讀懂并解蔽“西方中心論”對破除文明沖突論、倡導文明互鑒論意義重大。美國美利堅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趙全勝以“文明交流中加強軟實力的努力方向”作主旨報告,強調堅持改革開放以拓寬交流渠道,做到知己知彼增進相互理解、努力發揮中華文明的優越性展現獨特魅力,為推動文明交流、提升軟實力點明關鍵要點。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歷史系講座教授、東亞研究中心主任李懷印以“文明的沖突抑或文明的交融——全球史視角下的若干思考”為題作主旨報告。他對中國崛起的世界意義進行高度總結,強調中國崛起的奇跡不僅僅在于它的速度與規模,更在于它打破了人類史上的兩個發展悖論。摩洛哥進步與社會主義黨國際形勢和外交關系委員會主任賽義德·巴卡里對西方所主導的全球化作出深刻分析與批判,特別強調中國提出的全球三大倡議,架構了非洲聯盟議程之間的橋梁,認為中國將在未來實現全球現代化中扮演非常關鍵的角色。越南社會科學翰林院中國研究所歷史文化研究室主任陳氏水以全新視角分析中國的大眾文化在越南的發展狀況,從具體發展的狀況、種類、形式等方面作了詳細的案例分析,總結得出自古以來中越關系雖有起伏,但和平與發展仍然是中越關系的主流。
在主題發言環節,張波、鄭承軍、張遠新、陸樹程、蔣紅、趙學琳、賈淑品、張志丹等與會專家圍繞“中國共產黨文明觀的體系構成”“中外人文交流與文明互鑒”“中國式現代化的文明觀及其對西方的超越”“全球文明倡議的時代價值”“全球文明倡議的核心理念與深遠意義”“全人類共同價值的生成邏輯及其內在維度”“全球化背景下資本主義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世界影響力的原因探析”等內容作報告。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金偉進行點評,指出各位專家學者進行了精彩紛呈的發言,框架具有完整性,邏輯具有嚴密性,觀點具有創新性,論證具有縝密性。
在平行論壇環節,來自同濟大學、華中師范大學、中國礦業大學、重慶大學、西南交通大學等高校的馬克思主義學院專家學者分別作主題發言。
閉幕式上,上海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張志丹對本次會議進行了全面總結。他表示,此次會議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不僅在學術層面為全球文明倡議和文明交流互鑒提供了新的理論支持,更在實踐層面為各國開展文明交流活動提供了有益的參考。他希望通過此次研討會,能夠進一步激發全球各界對文明交流互鑒的關注和參與,讓文明之光在全球更加閃耀。
本次首屆全球文明倡議與文明交流互鑒國際學術研討會的成功召開,為全球文明的對話與合作打開了新篇章,相信其成果將在國家文化發展進程中產生持續而積極的影響。
(供稿、攝影: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