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論述,11月24日,旅游學院(旅專)馬克思主義教研部舉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跨學科視角”學術研討會。張宏梅副院長出席會議,來自湖北民族大學、浙江師范大學、上海大學、吉首大學、我校以及上海社會科學院等高校與機構的學者出席并參與研討活動。
張宏梅表示,習近平總書記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戰略高度,多次強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務。從跨學科視角來研討交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經驗和理論成果,通過多樣化選題、來自多學科背景的學者思想碰撞和深入研討,有助于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論述,深化對中華文化和共同體意識的理解和認識。旅游是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國內外相關期刊快速發展,期待和鼓勵更多年輕學者參與到旅游相關學科研究中,發揮不同學科的優勢,產出更多高質量的研究成果。
主題報告環節,湖北民族大學羅康隆教授在《文旅時代中華民族共同體的互嵌凝聚》報告中提出,在文旅時代,利益聯結、民族文化資本化、文化聚力和空間嵌合共同推進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中華民族正在從傳統的“多元一體”向“互嵌凝聚”的中華民族有機體態勢轉變。各地風土人情、節日集會、自然風光和文化遺產等,通過交通、信息技術、自媒體和人工智能的應用被轉化為旅游資源,不僅為少數民族地區帶來了經濟發展的新機遇,也為不同民族間的文化交流和理解提供了平臺,共同推進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嵌合與凝聚。
浙江師范大學馮建勇教授作《歷史理論實踐 —— 邊疆研究如何促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報告,提出邊疆是中華民族共有家園的重要組成部分,需破除“中原中心主義”和“西方殖民主義”等錯誤史觀,構建符合中國實際的歷史疆域理論。在馬克思主義邊疆理論層面,生產力發展、統一市場形成促進民族交往交融,對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具有方法論意義。通過區域協調發展、西部大開發等戰略,推動邊疆與內地經濟文化融合,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實踐層面,邊疆省區具備獨特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優勢,在促進文明交流互鑒中發揮的重要作用,成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關鍵區域。
旅游學院(旅專)馬克思主義教研部/公共教學部周利方教授作《旅游社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路徑探索》報告,提出旅游社區是“交往交流交融”的載體和實踐結果,從空間視角來理解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生成,需要強化旅游社區空間生產的規范性,以空間規制減少不確定性,從良性互動與多主體協作中構建流動性和社會信任,以形成共同價值與認同,促進可持續發展,實現空間正義。
交流環節,吉首大學彭永慶教授、上海大學彭善民教授、《社會科學文摘》副主編張愛華、我校徐劍雄副教授和藍希瑜副教授、旅游學院(旅專)袁丁博士和徐世康副教授等專家學者分別圍繞會議主題和主題報告進行了交流發言。
(供稿、攝影:旅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