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上海師范大學七十周年校慶歷史學科論文集首發儀式暨歷史學科發展座談會在徐匯校區西部第二報告廳舉行。本次活動由人文學院和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辦,歷史系、世界史系與古籍整理研究所承辦。滬上各校專家濟濟一堂,旨在檢閱上海師范大學歷史學科成立70年來所取得的學術成果,共謀學科發展大計。
建校七十年以來,歷史學科作為學校的傳統優勢學科,走出了一條特色發展之路。1980年,歷史系作為全國第一批碩士學位授予單位之一,開始招收中國古代史專業碩士研究生。1984年,“古籍整理與研究所”成功獲批上海市首批重點學科,成為學校建校以來第一個重點學科。進入新世紀以來,歷史學科發展駛入快車道。2000年,中國近現代史率先獲得博士點;2003年,歷史學博士后流動站設立;2006年,歷史學一級學科博士點設立。2011年,世界史升級為一級學科博士點,并于2018年成立世界史系,開始獨立招收本科生。作為“老字號”的上海市重點學科,歷史學科先后入選上海市高校一流學科、上海市高原學科、教育部一流本科建設“雙萬計劃”。除學科建設取得的累累碩果以外,七十年來,歷史學科還建成了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都市文化研究中心、全國高校古委會人才培養基地、教育部區域與國別研究基地非洲研究中心等一批國家級科研教學基地。歷史學科所屬的上海市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中國近代社會研究中心、上海首家重點智庫全球城市研究院,也在國內外學術界享有盛譽。
2024年12月,為慶賀上海師范大學建校以及文史學科創建70周年,歷史系、世界史、古籍整理研究所共同編輯出版了《歷史學科教師論文集》。論文集分為三卷(中國史卷、世界史卷以及歷史文獻卷),在整體框架上包含總序、前言、目錄、正文。論文集開篇以豐富的照片及圖片向讀者直觀展現了歷史學科的成長發展路徑,包括自學科創建以來的師生留影,教師們所參與的學術活動、學科所獲得的獎項證書、所出版的期刊文獻,還有學科最為關心的人才培養及教學實踐的相關留念。中國史卷包含內容豐富,涉及古代政治史、近代經濟史、思想文化史、對外關系、敦煌學、上海城市史、歷史地理研究等,時間跨度長;學科教學研究也彰顯了歷史系“立足上海、放眼世界、培育師資、服務國家”的根本宗旨;世界史卷的欄目設置凸顯了世界史系的研究特色,分別為世界古代中世紀史、世界近現代史、世界區域與國別史、外國史學史與史學理論四個部分。具體內容涉及婦女史、概念史、政治制度史、社會文化史、非洲史、東亞關系史以及史家思想研究等;歷史文獻卷以古籍版本的考證為主,也涉及隋唐、宋元時期的政治制度及國家治理,以傳統史籍的整理與研究為學術特色。
會議開幕式由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黨委書記潘黎勇主持。上海師范大學副校長陳恒、上海市歷史學會會長章清、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院長董麗敏、上海師范大學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蘇智良分別致歡迎辭。陳恒回顧了歷史學科創立的關鍵歷程,肯定了學科70年來取得的累累碩果。他認為上師大歷史學科擁有優良的傳統與底蘊,為社會培養了大量人才,也同時指出人文科學目前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勉勵歷史學科要進一步提高教學水平、加強人才培養、提升科研層次。上海歷史學會會長章清認為上海師范大學歷史學科有三大貢獻:貢獻于上?!獮樯虾V行W的師資隊伍輸送了教育骨干、優秀人才;貢獻于上師大——使其獲得了良好的學術聲譽;貢獻于學科建設——歷史學科經過幾代學者共同努力,在多個學術領域都有所建樹,在全國范圍內也是可圈可點。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院長董麗敏認為上師大歷史學科不僅打造了自己的學術傳統,還組建了具有競爭力的學術團隊。歷史學科教研并重,發揚了師范傳統。上海師范大學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蘇智良向與會嘉賓分享了歷史學科的故人、故事,介紹了為學科早期發展做出重要貢獻的前輩學者。他建議歷史學科未來要培育標志性的人才和成果,勉勵年輕老師站穩講臺,保持傳統優勢,積極學術創新。
《歷史學科論文集》的首發儀式由上海師范大學社科處處長姚瀟鶇主持。上海師范大學歷史系主任徐茂明介紹了論文集的編纂宗旨、編選背景及過程。他提出,論文集的編纂在于總結系史,梳理學脈,保存文獻,傳承師道。這里的學脈和師道具體表現為老一輩學者們求真求實,家國情懷;愛生重教,為國育才;文人相親,攜手并進,為后輩學者立下標桿。最后他提倡歷史同仁順應時代需求,不斷開拓創新。上海社科院歷史研究所原所長郭長剛、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主任梁志、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黨委書記瞿駿、華東師范大學古籍研究所原所長顧宏義、上海古籍出版社社長呂健等嘉賓作主題發言,祝賀論文集順利出版。郭長剛認為論文集是厚重的學術凝練,是學術傳承的具象展現,為其他學科的發展樹立了良好的標桿。他還回顧了華師大與上師大之間的深厚淵源,對上師大歷史學科的發展給予了高度評價。梁志再次懷念上師大與華師兩校交往的歷史,欽佩于上師大歷史學科的迅猛發展。瞿駿認為上師大歷史學科擁有深厚的學術積淀,同時也肯定了上師大在師范基礎教育培養中所做出的重要貢獻。顧宏義高度贊揚了上師大古籍整理研究和人才培養所取得的顯著成就。呂健認為上師大不僅培養了大批優秀教師,也為出版業輸送了大量人才,并期待以后能和上師大教師團隊開展更多合作。陳閔梁代表中西書局祝賀上師大七十周年校慶以及歷史學科建立七十周年。中西書局自2016年與上師大開展出版合作以來,已經出版了一系列重要歷史研究著作,祝愿歷史學科未來發展再創輝煌。
論文集發布會后的學科發展座談活動由上海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長鐘翀主持。歷史系唐力行教授、周育民教授、曾維華教授,世界史系裔昭印教授、徐善偉教授,古籍整理研究所虞云國教授、湯勤福教授、張劍光教授先后發言。唐力行回顧了在上師大工作的點點滴滴和學科建設道路上的篳路藍縷。他肯定了上師大老師們的辛勤勞動和團結氛圍,勉勵青年教師繼續發揚先輩們的開創精神。周育民談及自己在上師大學習工作40余年的感想,認為歷史學科人際關系融洽,團結和諧。他希望年輕一代的學者能夠保持這種風氣,未來大有希望。曾維華對上師大歷史學科目前取得的成就表示認可和感到欣慰,并強調了歷史學科在上師大的重要地位。裔昭印回顧了自己在上師大的工作經歷,肯定了老先生們對歷史學科所做出的重要貢獻。她認為論文集的出版是對歷史學科建設的階段性總結。徐善偉回顧了工作生涯中給予自己關心和支持的上師大歷史系前輩學者,他認為上師大歷史學科領導包容、同事和睦、學風扎實、學科發展具有前瞻性。虞云國談及學科傳承與弘揚,認為青年教師要始終銘記和弘揚史學前輩的貢獻與成就,同時還要做好自己的研究,這樣才能立住腳,未來才走得穩。湯勤福認為歷史學科的發展離不開所有同仁共同的努力,要打造老中青組合團隊,共同奮斗。張劍光認為在繼承學科優秀學術傳統基礎上,要繼續加強中國史、世界史以及古籍所的學科建設,以推動學科發展并為社會和國家作出更大貢獻。
嘉賓自由發言環節由上海師范大學世界史系張忠祥教授主持,全體與會嘉賓各抒己見。人文學院副院長姚霏教授、歷史系邵雍教授、高紅霞教授、洪煜教授、尹玲玲教授、崔紅芬教授,世界史系陸偉芳教授、梁民愫教授,古籍整理研究所燕永成教授等相繼為歷史學科的發展建言獻策,座談會在大家的熱情討論中圓滿結束。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蔡萌做會議總結,她向長期以來關心和幫助歷史學科發展的兄弟院校表示衷心感謝,表示歷史學科將繼續秉承優良傳統,發揮學術優勢,不斷深化學科建設,邁向新的征程,取得更大成就。
上海師范大學70周年校慶歷史學科論文集首發式暨歷史學科發展座談會的圓滿落幕,標志著歷史學科在傳承與創新的道路上邁出了新的堅實步伐。通過論文集的出版,上海師范大學歷史學科的研究成果將得到更廣泛的展示,進一步推動學術交流與合作。通過座談,學界精英齊聚一堂,共同探討歷史學科的未來發展方向,交流寶貴經驗,凝聚智慧共識。展望未來,歷史學科全體教師將繼承前輩學者的治學教育精神,繼續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和服務國家重大戰略提供歷史經驗和學術支持,為培養具有全球視野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復合型人才貢獻智慧與力量。
附:上海師范大學中國史、世界史、古籍所的相關情況介紹
中國史學科在程應镠、魏建猷、張家駒等老一輩學術名家的帶領下,在宋史、古籍整理、中國近代社會史、會黨與秘密結社史等領域有著優良的學術傳統和科研傳承。通過幾代學人的努力,目前,學科下設史學理論及史學史、歷史文獻學、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歷史地理學、專門史6個方向。十余年來,學科成員在國內外重要學術期刊上發文290余篇,出版著作150余部,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共47項,其中國家重大項目7項。近年來,學科在發揚傳統學術優勢的同時,積極回應國家戰略需求,在“長三角一體化”歷史文化研究、“一帶一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研究、“慰安婦”問題研究領域均有突出表現。其中,學科出版江南社會文化系列研究成果36種,連續舉辦江南社會史國際學術研討會17屆,《江南社會歷史評論》雜志入選CSSCI集刊,連續出版25期,成為國內外江南區域社會史研究最為穩定的學術平臺;創新海派文化研究和傳承平臺,成立“新時代海派文化研究中心”,出版《都市文化研究》CSSCI集刊29期;挖掘上海紅色文化資源,打響黨的誕生地文化品牌。學科以“三大文化”為紐帶,結合長三角城市地圖、長三角生態環境等歷史地理學研究領域,為長三角一體化尋找歷史文化依據,進而建立起反映中華文明全時空傳承機制的歷史學研究體系。
世界史學科在陶樾、徐孝通、吳成平、葉書宗等知名教授的開拓下,凝練出世界古代中世紀史、世界近現代史、世界地區與國別史、外國史學史與史學理論四個專業方向。近年來,學科以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為導向,優化學科布局,形成了文明交流互鑒與區域國別研究、全球城市治理與都市文化研究、人類歷史重大理論問題與話語體系建設等多個頗具特色和優勢的研究陣地。學科隊伍建設成效顯著,人才梯隊結構與質量持續優化。近十年來,學科成員在國內外重要學術期刊上發文230余篇,出版著作70余部,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49項,其中國家重大項目12項。學科擁有并依托多個高水平平臺,其中“非洲研究中心”是教育部區域和國別研究(培育)基地、外交部“中非智庫10+10合作伙伴計劃”參與單位。學科所屬“全球城市研究院”系上海市首家重點智庫,建有上海市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話語體系建設基地“人類歷史重大理論問題話語體系建設”、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創新團隊(文明交流互鑒視野下的區域國別研究團隊),另有“光啟國際學者中心”“亞洲文明研究中心”“人類文明交流互鑒研究中心”“商務印書館區域國別研究出版中心”等支撐平臺和基地。學科主辦CSSCI來源集刊《新史學》、CSSCI擴展版來源期刊《世界歷史評論》,聯合創辦《全球城市研究(中英文)》支持跨學科研究,另有《非洲經濟評論》《婦女與性別史研究》《亞洲文明》等有一定學術與社會影響力的刊物。一個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自主的世界史學科已然形成。
古籍整理研究所在歷史系古籍整理研究室和中文系《漢語大辭典》編寫組基礎上,于1983年組建。40余年來,古籍所始終致力于古籍整理與研究工作,形成以唐宋文獻整理與研究為主的學術特色,完成了《宋史》《續資治通鑒長編》點校、《中華大典·歷史典》唐宋總部、《全宋筆記》等編纂和整理。建所以來,古籍所同仁完成各類撰著100余種,獲得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等各類獎項數十次,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40余項,其中重大項目6項。2011年,“《全宋筆記》編纂整理與研究”獲批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招標項目;2023年,朱瑞熙教授獲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界最高榮譽“上海市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學術貢獻獎”。上海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為賡續中華文脈、弘揚民族精神做出重要貢獻。
(供稿、攝影: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