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中午,上海師范大學“上海之春”藝術展示周“樂舞春潮”系列演出活動之“‘詩語江南’沉浸式絲竹詩樂”演出,在上海師范大學徐匯校區校園內成功舉行,校長袁雯、校黨委副書記楊海燕出席。
繼2023年沉浸式校園實景歌舞“校園之約”、2024年“校園之戀”后,本場演出又一次突破傳統舞臺表演形式,在“上序書聲”“學思泉淵”“行知弦歌”三個校園景點上演,旨在以情景化模式為載體,探索詩、樂、歌、舞融合的藝術感染力及其在新時代學生群體中的美育作用,是一場“大中小一體化”的浸潤式美育實踐。音樂會現場,師生們引領觀眾在日光樹影、自然音效與草木芬芳等多覺聯動中開啟視覺、聽覺、嗅覺的通感盛宴,繪制出了一幅幅生動的藝術畫卷。
上序書聲
民族室內樂《錦瑟江南》由民樂系揚琴專業教師桂好好作曲,特邀著名作曲家李墨編配,樂曲的音樂意境源于白居易《憶江南三首》,曲調柔美細膩、婉轉悠揚。作品將詞調吟唱融入民族室內樂,生動描繪了江南春意盎然的美好景象,展現了江南文化的深厚底蘊和獨特魅力。曲畢,江南樂韻、校園美景帶來的愉悅還在心中縈繞不散,一扇通往詩意世界的大門向我們敞開。
由項祖華、樊祖蔭作曲的《春滿江南》以“古箏、琵琶和揚琴”彈撥樂三重奏的形式在校園八景之一的“上序書聲”奏響,輕快的節奏、婉轉的旋律線勾勒出了清麗秀雅的水鄉景致。在校園舞臺中,觀眾近距離欣賞樂手的精湛技藝,沉浸式感受民族音樂的藝術魅力,享受這場視聽盛宴。
學思泉淵
“學思泉淵”版塊的第一首作品《江南》由錦瑟江南絲竹樂團的本、研學生攜手上海市青少年活動中心江南絲竹社團的小朋友們合作演繹、“小小愛樂班”學齡前兒童邊唱邊跳。新穎別致的藝術表現形式引領觀眾一步一景體驗湖韻與詩意對話、感受詩樂交相輝映。
民族室內樂《聲聲慢》由音樂學院2022屆藝術碩士畢業校友、現為上海市青少年活動中心江南絲竹社團負責人張源源根據同名歌曲《聲聲慢》進行創編。作品引入李清照詞作的意境,曲調優美流暢,歌詞清新淡雅,采用蘇州方言演唱。“青磚瓦漆、馬踏新泥、山花蕉葉、屋檐雨滴……”,吳儂軟語的婉轉語調,引領觀眾走進粉墻黛瓦、煙雨朦朧的江南雨巷。
行知弦歌
“行知弦歌”版塊演出作品選取《憶江南》(唐·白居易)、《江南春》(唐·杜牧)、《暮春即事》(宋·葉采)三首經典古詩文,由音樂理論系教授孫紅杰遵循“依字行腔”原則,從古詩聲調中提取旋律骨架,采用“吟詩入樂”的表演形式,并以情景化活態演繹探索詩、樂、舞、劇的深度融合。
由曲作者孫紅杰教授和聲樂系碩導、男高音歌唱家殷為杰指導并帶領研究生共同演繹,表演突破傳統吟唱形式,將作品進行活態化詮釋,通過自然場景與舞臺設計的虛實交融,將詩詞意境轉化為動態藝術語言,為觀眾呈現了一場跨越時空的春日藝術對話。
袁雯在觀摩了三個序章的演出后,向參演的師生表示了親切的問候與感謝,同時勉勵音院師生,上海作為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最佳實踐地,我們師范院校的“未來教師”要做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者,將江南文化與紅色文化、革命文化通過音樂、舞蹈等藝術表現形式傳播到中小學、社區等場域,共同書寫新時代人民城市的文化答卷。
未來,音樂學院將繼續以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積極踐行者為目標,講好中國故事。
(供稿、攝影: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