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上海動物園宣布,我校生科學院科研團隊在上海動物園發現了一個新物種——大眼寬突苔甲。這是繼西郊公園毛角蟻甲、虹橋萊甲之后,在上海動物園發現的第3個地表昆蟲新物種。近日,上海動物園與來自上海師范大學、大城小蟲工作室的昆蟲專家共同整理了采集自上海的苔甲標本,發現于上海動物園的寬突苔甲新物種——大眼寬突苔甲的研究成果已發表于國際動物分類學期刊《ZooKeys》。
據我校生科學院科研團隊湯亮介紹,大眼寬突苔甲是一類身材迷你的微型甲蟲,體長僅1.5毫米左右,卻擁有一對醒目的大眼睛,并因此得名。憑借大眼睛,它們在陰暗的腐殖層環境中能夠敏銳地感知光線變化和周圍的動靜。借助流線型的身體,它們能夠輕松穿梭于腐殖層的縫隙和落葉之間。
大眼寬突苔甲所在的苔甲家族體型普遍微小,大多數苔甲種類體長僅1毫米至3毫米,卻是兇猛的捕食者,主要捕食土壤或落葉層中的小型節肢動物。因此,苔甲通常棲息在有機質豐富、物質循環良好的環境中,它們的存在或許可以作為評估林地土壤健康狀況的指示生物。城市的快速發展和高強度的綠化養護,讓苔甲這樣的小家伙也面臨難以找到理想家園的困境。出于保持環境整潔等原因,很多樹木的落葉掉落不久便被掃除,無法返回土壤成為其養分或小動物的棲身之所,進而難以形成生物多樣性。
令人寬慰的是,上海越來越多的公園綠地開始有意識地保留足夠規模的“野地”,除了必要情況,其他時間在綠化養護上堅持“無為而治”,不去打斷“樹葉化為塵泥,供養樹木,長出新葉”這樣的自然循環。
也有越來越多人開始關心生物多樣性。“大城小蟲”工作室是由我校生命科學學院昆蟲學實驗室畢業的研究生和在職教師組成的本土科研科普團隊。該工作室致力于上海昆蟲多樣性調查和物種保護的科普宣傳工作,5年來持續在上海地區用專業的昆蟲調查采樣方法開展昆蟲多樣性調查研究,收集了眾多的昆蟲標本,積累了大量的昆蟲生態照片和生活史記錄,提供了寶貴的調查研究經驗。
生物多樣性保護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作,離不開社會各界的共同參與。上海《關于進一步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實施意見》鼓勵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公眾開展或參與多種形式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活動。我校生科學院的師生們一直在以實際行動,開展豐富多樣的昆蟲科普推廣工作,已取得一定成效。
線下組織科普講座 帶領青少年開展戶外調查
我校的“大城小蟲”工作室立足上海地區本土調查,聚焦本土昆蟲物種研究與科普,不僅明晰了上海的“昆蟲家底”,豐富了公眾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認知維度,更提升了廣大上海市民對昆蟲多樣性保護的關注度與參與度。
(來源:生命科學學院、上觀新聞 圖片:上海動物園、大城小蟲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