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上海師范大學數理學院、《上海中學數學》編輯部和同濟大學第一附屬中學聯合舉辦了“數智時代下中學數學教育的變革與挑戰”研討會暨編委理事會年會。此次會議匯聚了數學教育領域的五十多位專家、校長及特級教師,共同探討智能技術賦能數學教育的實踐路徑。會議第一階段由上海師范大學數理學院院長、《上海中學數學》理事會理事長劉鋒主持。
同濟大學第一附屬中學校長張哲人在開場致辭中介紹了學校的辦學特色與理念,提出通過構建真實情境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助力學生有質量地實踐性學習,滿足學生個性化與合作化學習需求。
理事會理事長劉鋒在致辭中闡明了研討會的時代背景與主題立意,指出此次研討不僅旨在共同探討數智時代如何使用人工智能為數學教育服務,更承載著關注數學教育未來趨勢以及腳踏實地回歸數學育人本質的雙重使命。
《上海中學數學》主編周青回顧了雜志過去一年的工作成果,指出:人工智能的本質是整合與提取經驗的工具,而非教育的替代者;接下來,雜志可以在人工智能方面開設版塊,幫助讀者理性認識人工智能的功用及局限。
會議第二階段暨主題研討環節由主編周青主持。上海師范大學副教授、上海師范大學附屬寶山實驗學校科技副校長馮朝君等四位專家作了精彩的微報告。馮教授在題為“人工智能與中學數學”的微報告中,梳理了人工智能的歷史發展脈絡,演示了智能閱卷等應用場景,并提出“培養學生駕馭人工智能的能力,而非被技術裹挾”的觀點。上海市閔行區教育學院教研中心主任孫靜賢以“多模態智能體助力大規模因材施教”為主題,以一節數學課為例,詳細闡述了人工智能支持下教學評一體化的單元設計路徑。復旦大學附屬中學副校長楊麗婷在題為“數智賦能·思維生長”的微報告中,介紹了復旦附中的教學實踐,報告了人工智能與各學科之間的融合成果,強調人工智能應與教學智慧協同共進。浙江省鎮海中學常務副校長沈虎躍在“數智時代高中數學教學實踐與探索——鎮海中學為例”微報告中,立足校本實踐,提出利用AI算法構建本地化校本知識庫,匯集學科知識,為師生教學等場景提供統一的知識服務。
自由發言及討論環節,上海市崇明中學原校長吳衛國等專家紛紛發言,強調人工智能的應用須以育人為錨點,應更好地促進數學教育方法的創新。
會議總結環節,上海市教衛工作黨委宣傳處四級調研員周楊對《上海中學數學》提出希望:一是不忘辦刊初心,做好基層教師的“解惑站”,做好青年教師的“成長地”;二是在數智化時代背景下,實現從被動的內容宣傳者向主動的內容構建者轉型,在選題、定欄時結合各類資源深度思考、系統規劃。
理事會理事長劉鋒總結指出:人工智能技術能夠提升教學效率,為數學教育賦能;與此同時,數學教育需要保持溫度,學生數學思維的培養仍需以教師為主導。
《上海中學數學》在我校創刊46年來,始終堅守辦刊初心,為促進中學數學教育教學改革、提高中學數學教師教學能力提供服務。雜志連續多年舉辦長三角教學設計和教育論文大賽,以其專業性和高質量的內容,贏得了良好的社會聲譽。
(供稿、攝影:數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