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國際著名學者、香港嶺南大學文學院講座教授、嶺南大學環球中國文化高等研究院院長、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校區榮休教授蔡宗齊先生,應中國唐代文學學會東亞唐詩學研究會、上海師范大學唐詩學研究中心、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之邀,做客我校“東亞唐詩學講壇”暨“人文大講堂”,為在場師生及在線數十萬聽眾帶來了一場題為《從唐詩新研到中國文論內在體系之發覆》的精彩演講。
演講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報告新著《唐詩所以然》。蔡宗齊先生指出,該書系其數十年治學、教學積累所得,擁有雙重“縱橫”結構,即材料組織的縱橫(通過按時序組織選詩,找出不同時期、不同詩人之間的相互影響、互動;將詩歌分為律詩、絕句和古詩三類,深入分析不同詩體在表達特定主題上的優勢與劣勢)與方法論的縱橫(注重時間上的對話,繼承并創新古人的詩話傳統,探究詩歌形式如何增強審美體驗;視野擴展至世界文學批評和跨學科研究,通過現代語言學的視角,揭示近體詩的藝術奧秘),旨在通過“縱橫”交錯的方法,編織出一個龐大且多層次的唐詩解讀網絡,以幫助學者、讀者在微觀與宏觀的視野中互動,跳出“就詩論詩”的窠臼,真正做到既見樹木,又見樹林。
全書精選72首經典唐詩,對律詩、絕句、古詩三種體裁進行對比分析,系統闡釋不同詩體的形式特征與藝術特質;且創新性地將詩歌劃分為13個主題類別,通過同主題作品的對比解讀,以清晰呈現聞名的詩人們在題材處理上的獨門絕技。講座中,蔡宗齊先生還通過對杜甫《詠懷古跡(其三)》及李商隱《隋宮》二詩的細致解讀,詳細闡釋了唐詩在字法、句法和篇法上的精妙運用,揭示了這些詩作“所以好”的內在肌理,最終令人信服地詮釋了唐詩創作的藝術規律。
第二部分為報告新著《中國歷代文論評選》。蔡宗齊先生指出,該叢書力圖以原創的理論架構(即在修正M.H.Abrams、劉若愚先生的中國文論概念模型的基礎之上,將中國古代文論內在體系概括為一張三棱錐圖,其中既包括了作品、作者、讀者、宇宙等傳統文論四要素,更涵括了文學論、創作論、理解論、審美論及數者之間的互動關系,尤其西方文論所忽略的、但在中國文論中廣受關注的關系)、全新的文論資料庫(如收入不少以往學者較少關注的文論資料),配合以類相從的體例、系統性文獻編號、人名及書名索引,以體系性、脈絡性地呈現中國文學理論的豐富遺產。
蔡宗齊先生指出,《中國歷代文論評選》現已出版三冊(《文學論評選》《創作論評選》《理解論評選》),不久將出版《審美論評選》。此外,與《中國歷代文論評選》相配合的尚有《中國歷代文論要略》及中西文論比較研究等系列專著,既相互獨立,又各有側重,它們可共同闡釋中國文論的內在體系和聯通當代與西方的豐富理論內涵,并為中西比較詩學研究、跨文化研究提供理論和資料參考。
講座結束后,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引馳,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宋莉華、吳夏平、紀建勛、朱軍、宋麗娟、徐樑、劉暢、黃鴻秋等與談人參與了討論。陳引馳教授指出,蔡宗齊先生勤勉治學的精神、宏闊的學術抱負、理論和方法的高度自覺、新著的體大思精,令人深感欽佩。其他與會學者也充分肯定了蔡宗齊先生數十年努力溝通中外學術界,主持國際重要學術項目,主編多種中英文學術期刊,向英文世界讀者持續推介和傳播中國文學遺產的努力。
東亞唐史研究會會長、上海師范大學唐詩學研究中心主任查清華教授指出,蔡宗齊先生深造自得,此前發表的諸多論著已引起中外學界廣泛關注,今次以中華文化為本位,綜合運用西方現代文學、語言學方法和中國傳統文學批評方法解讀唐詩,建構自具特色的中國文論體系,新人耳目,其后續研究尤其令人期待。
本次講座由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王賀副教授主持,同時通過“嶺南大學蔡宗齊老師”微博、“近代學術”視頻號、“上海古籍出版社”視頻號、“上海古籍出版社”抖音號、“東亞唐詩學”b站賬號(上海師范大學唐詩學研究中心官方賬號)等多個平臺同步直播,全網近26萬觀眾在線聆聽了這一講座,并參與了互動交流。
(供稿、攝影: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