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著名語言學家陸丙甫教授應邀來校,為對外漢語學院師生帶來了一場題為“漢字拼音化的歷史脈絡與對外漢語教學實踐突破”的學術講座。本場講座由對外漢語學院副院長李文浩教授主持,國際中文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和學院部分教師聆聽了講座。
講座伊始,陸丙甫教授帶著大家重新認識了拼音文字和漢字。他指出20世紀關于廢除漢字的討論和維護漢字的意見,在學理上都不夠充分,低估了拼音文字的復雜性,以為拼音文字不需要表義手段,但實際上任何一種成熟的拼音文字都會采取許多手段區分同音詞。
接著,陸丙甫教授結合對外漢語教學中漢字難學的實際問題,提出漢字和拼音文字可以合作、共存。陸教授認為可利用分詞連寫、標記符號、字體變化等手段,為漢語拼音增加語法信息。此外,陸教授還提出了一些關于漢字系統保存和改進的建議,陸教授認為可以整理出幾百個理據明顯的漢字,對一些理據不明、容易導致誤會、難學難記的漢字進行排除或改造,使漢字系統更為合理。
最后,陸丙甫教授指出,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學習漢語的國際友人日益增多,這也對漢語的文字改革提出了迫切要求。我們可以在“一語兩文”(簡體文本、繁體文本)的基礎上,再增加“兩文”,即漢語的拼音文本、漢字拼音分工夾用的半拼音文本,以提高漢語教學效率。
在互動問答環節,與會師生就漢字拼音化、“一語兩文”在教學上的可行性等問題展開深入探討。陸教授的講座不僅加深了大家對拼音文字的認識,也為今后的漢語教學與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
(供稿、攝影:對外漢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