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至22日,“人工智能時代翻譯學科建設和跨學科人才培養”高端國際論壇在福建三明舉行。本次論壇由(中國)中外語言文化比較學會小說研究專業委員會和上海師范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國家重點學科聯合主辦,三明學院海外學院(外國語學院)等單位共同承辦。來自國內外頂尖學者齊聚一堂,圍繞翻譯學科的理論、應用與未來發展展開深入探討。五個分論壇分別聚焦人工智能時代翻譯學科發展、翻譯課程體系重構、人工智能與跨學科人才培養、跨學科語境下的小說批評以及新文科理念下的學科互動等主題。
理論探討:翻譯在文化交流與文明互鑒中的作用
朱振武教授(上海師范大學博導,(中國)中外語言文化比較學會小說研究專業委員會會長)指出,翻譯學科應摒棄“仰視”或“歧視”的交流方式,以“平視”心態傳播文化,實現文明互鑒。翻譯不僅是語言轉換,更是文化的橋梁,只有平等尊重不同文化,才能構建多元包容的文化交流格局。
葛桂錄教授(福建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博導,中國外國文學學會教學研究分會副會長)探討了外語教育在文明互鑒理念下的創新發展路徑。他分析了文明互鑒方面的現狀與不足,提出加強跨文化課程建設、開展國際交流項目、培養全球視野的思路,強調外語教育應以文明互鑒為核心,推動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向明友教授(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英語學院院長、博導,教育部全國翻譯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強調外語人在國際傳播中的重要角色,指出外語人作為跨文化交流的橋梁,承擔著傳播本國文化、促進國際理解的使命,并提出應遵循文化傳播規律,提高傳播藝術,采用貼近不同受眾的精準傳播方式。
周敏教授(杭州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博導,加勒比地區研究中心主任)從“有機統一”的文明共建角度出發,探討了習近平文化思想在全球南方國家文化合作中的實踐路徑,指出文化交流、學術合作、人才培養是推動全球南方國家文化互鑒與共同發展的關鍵。
傅敬民教授(上海大學博導,應用翻譯研究中心主任)探討了翻譯在中外文明交流中的作用,強調翻譯不僅是語言轉換,更是文化橋梁,分析了中外文明交流中翻譯面臨的文化差異、語境理解等挑戰,提出翻譯研究應結合跨文化交際需求,推動學科發展。
張愛玲教授(上海外國語大學高級翻譯學院院長、博導,全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秘書長)從《學位法》角度探討了高端翻譯人才培養的法律依據與實踐路徑。她分析了當前培養模式與《學位法》要求的契合度,提出優化建議,如加強教學質量監控、提升實踐能力等。
應用探索:培養適應新時代需求的翻譯人才
趙軍峰教授(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翻譯學研究中心主任、博導,全國翻譯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指出,在翻譯的“4.0”時代,國家和社會對翻譯和語言服務的質量和數量都提出了更高要求。翻譯博士專業學位(DTI)的設置顯得尤為重要,將為國家中長期發展規劃提供語言服務人才和智力支撐。
盧敏教授(三明學院海外學院(外國語學院)院長、上海師范大學碩導)以三明學院為例,介紹了學院在跨學科人才培養方面的創新路徑。她指出,通過引進外籍博士、加強科研要求、發展國際學生教育等措施,學院在科研和教學水平上取得了顯著成效。
朱伊革教授(三明學院/上海師范大學教授、碩導)聚焦于《融媒體翻譯》課程的教學改革。他認為,融媒體翻譯的特點與需求要求優化課程內容、創新教學方法、加強實踐教學,以提升學生在融媒體環境下的翻譯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
唐偉勝教授(江西師范大學博導,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敘事學分會副會長)以《聽覺敘事研究》翻譯實踐為例,探討了傳統學術話語的現代轉化與國際傳播。他分享了翻譯過程中處理學術術語、文化內涵的經驗,強調翻譯不僅是語言轉換,更是文化傳播。
鐘曉文教授(福州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碩導,中國外國文學學會比較文學與跨文化研究分會理事)聚焦翻譯學科與國際傳播的交叉領域,探討學科的專業轉向與拓展。她提出加強跨學科研究、培養復合型人才的建議,以提升翻譯學科在國際傳播中的影響力。
陶友蘭教授(復旦大學外文學院翻譯系主任、博導,全國翻譯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聚焦人工智能時代翻譯博士(DTI)培養的跨學科路徑。她提出跨學科培養模式,強調結合語言學、計算機科學、文化研究等多學科知識,通過跨學科課程設置、導師團隊建設、國際合作項目等措施,培養具有創新能力和國際視野的翻譯博士人才。
技術賦能:人工智能助力翻譯學科發展
盧植教授(華僑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博導,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認知翻譯學專業委員會副會長)構建了“感知強化—概念轉換—產出優化—智能協同”的四維框架,揭示了AI對口譯過程的多維賦能機制,并認為AI可以通過動態優化注意力分配與工作記憶負荷來提升認知效能,但同時也可能誘發技術依賴與主體性消減。
Hazri Bin Jamil教授(馬來西亞理科大學)從教育的角度探討了人工智能時代課程政策與教學創新的重要性,通過增設人工智能相關課程、調整課程結構以增強跨學科融合等措施,提升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效果。
胡安江教授(四川外國語大學副校長、博導,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外語界面研究專業委員會會長)指出翻譯與國際傳播正在經歷各種前所未有的變化。他強調,中華文化的翻譯與國際傳播需要重視人工智能時代移動化、社交化、平臺化等非線性傳播特點,進行多層面、多層級的多維翻譯與精準傳播。
田俊武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博導)聚焦中華學術外譯項目與翻譯碩士學科點申報的路徑探索。他分析了當前中華學術外譯項目實施過程中面臨的挑戰,如選題策劃、翻譯質量把控、國際出版與傳播等環節存在的問題,并探討了翻譯碩士學科點申報的策略與方法。
張龍海教授(閩南師范大學校長、博導,教育部高等學校外國語言文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英語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委員)作為評議人,對論壇的報告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精彩的點評。他強調翻譯學科建設和翻譯專業人才培養必須正視新趨勢和新變化,科學應變,主動求變。
專家們一致認為,翻譯學科在新時代背景下需要與時俱進,既要注重理論創新,又要關注實際應用,同時還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為學科發展賦能。分論壇討論深入,為相關領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思路。通過這些努力,翻譯學科將更好地服務于國家的文化傳播與國際交流,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智慧和力量。
(供稿、攝影: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