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下午,學校藝術學部舉行了聘任張大鐘先生為我校兼職教授的儀式。校黨委書記林在勇研究員出席并致辭,向張大鐘先生頒發了上海師范大學兼職教授聘書。校學術委員會主任、藝術學部部長朱恒夫教授主持聘任儀式,校黨委組織部部長、學校黨辦與校辦主任史佳華,音樂學院院長施忠、黨委書記王穎,美術學院院長周朝暉、黨委書記時臻,影傳學院院長孫寶國、黨委書記楊康賢等出席。
林在勇在致辭中高度評價了張大鐘先生在廣播電視和新媒體產業等領域的突出成就。他表示,張大鐘先生的加盟將為學校藝術學科的發展注入新的動能,為我校推進藝術教育與產業融合提供了寶貴資源和廣闊平臺。他指出,當前高校藝術教育面臨轉型升級的重要機遇,希望藝術學部所屬的三個學院積極借助張大鐘先生的實踐經驗和豐富資源,在新文科建設、數字藝術創新、產教融合育人等方面開拓出新的局面,做出新的成績。
聘任儀式結束后,旋即舉行新時代藝術大講堂第11次學術講座。張大鐘先生以《AI·藝術·短劇》為題做了演講。演講會由校社科處副處長趙宜教授主持。張大鐘先生從劉慈欣小說《詩云》入題,以生動的案例和深入的思考,剖析了AI如何參與并改變藝術創作的邏輯,探討了短劇作為一種新型文藝形態在數據驅動、算法推薦和用戶反饋機制下的演化路徑。他指出,AI技術正推動藝術從“解析世界”走向“塑造世界”,但真正的藝術核心依然根植于人類獨特的經驗、情感與價值判斷。
講座還結合具體案例分析了短劇產業的發展趨勢,提出“先俗后雅”的文化演進路徑,以及“短劇+AI”“短劇+游戲”等跨媒介融合模式,給予聽眾極具啟發性的思路。他強調,在AI技術快速迭代的時代,青年創作者需要擁有“好奇心、好勝心、好開心、好玩心和好美心”,主動擁抱變化,勇于突破邊界,守護人文精神,以新的表達方式講好中國故事。
相關學院負責人和30余位專業教師共同聆聽了張大鐘先生的講座。在研討環節,與會者圍繞數字藝術教育、短劇內容創新、AI生成藝術的倫理邊界等議題與張大鐘先生進行了熱烈交流。
(供稿:影視傳媒學院 作者:郭譽璐 攝影:鄭煬、王譽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