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上海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育部教育大數據與教育決策實驗室、教育學院聯合邀請國際知名學者托馬斯·S.波普科維茨(Thomas S. Popkewitz)教授來校舉辦講座。托馬斯·S.波普科維茨教授是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終身教授、美國教育研究會“課程研究終身成就獎”得主。波普科維茨教授以《Romancing Methods: Historicizing How Theory Acts to Create the “Seeing” of Education Studies》為題,帶來了一場深刻反思教育研究范式的講座。本次講座由教育學部部長范國睿教授主持,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王亮博士擔任現場翻譯。
波普科維茨教授在講座中指出,英美學術界存在一種“浪漫化”研究方法的傾向——歷史學家依賴檔案的“歷史氣息”,社會科學家依賴測量工具,并將方法本身(如糾結于“定量”“定性”或“檔案”派別之爭)簡單等同于科學和專業能力的標志。但他強調,這種對方法的迷戀可能帶來認知上的局限和危險。核心在于,教授并非反對方法或科學本身,而是引導聽眾進行歷史性反思。他提出,研究方法應被解構為一種“具身化的推理風格”。這種內在的思維原則,指導研究者如何觀察、分類和思考,實際上主動“建構”了我們所看到的教育現實(如關于過去、現在乃至“理想未來”的事實),塑造了對學校教育本質及其變革可能性的理解。
講座中,波普科維茨教授以其標志性的歷史社會學視角,剖析了不同“推理風格”(如啟蒙思想、制度主義、殖民知識體系等)如何交織并深刻影響教育研究的“視野”形成。波普科維茨教授極具批判性與歷史深度的分析,為在場師生理解教育研究的本質提供了全新視角,也促使學界重新審視習以為常的方法論實踐及其潛在邊界。
(供稿、攝影:教育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