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拓展教師國際視野,促進教育教學理念更新,本學期人事處圍繞公派訪學工作,著力打造“歸國講堂”系列品牌活動。該活動以國家公派訪學歸國教師為主體,旨在搭建一個開放共享的高水平交流平臺。主講教師們將海外訪學期間汲取的先進教育理念、前沿學科動態、創新教學方法及跨文化研究經驗,通過生動翔實的案例,面向全校教師進行深度分享與交流。
3月14日的首期講座以“數字與人文如何結合”為主題,由人文學院蔣杰教授主講。他從理論理念、研究方法、實踐成果及關聯啟示四個層面,系統剖析了數字技術與人文研究的融合路徑,結合ENP-China 項目等案例,展示了數據挖掘、可視化分析等技術在歷史研究、文化傳承中的創新應用。現場互動環節,教師們圍繞數字技術在不同人文學科的應用差異、數據倫理邊界、研究成果教學轉化等話題展開熱烈討論。蔣杰教授結合自身研究經驗,提出“數字人文需兼顧技術工具性與人文批判性”的觀點,為參會者提供了兼具學術深度與實踐價值的思路。
。
4月30日舉辦的第二期講座以“跨越氣候韌性:從Tyndall研究中心汲取上海洪澇適應策略的智慧”為主題,由環境與地理科學學院張敏教授主講。他從風險識別、研究方法、實踐挑戰及創新啟示四個層面,系統闡述了上海作為低海拔河口城市面臨的獨特挑戰?,F場互動環節,與會師生圍繞NbS(如鹽沼修復)在超高密度城市環境中的空間約束與成本效益等關鍵問題展開了深入探討。借鑒英國Tyndall中心的前沿理念,講座最后總結指出,面對日益嚴峻的洪澇風險,上海等河口三角洲城市需構建“灰色(工程)與綠色(生態)協同增效”的綜合防御體系,是提升城市長期氣候韌性、保障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5月28日的第三期活動以“他鄉心語:歐美訪學的學術與生活啟示”為主題,由心理學院四位教師分享海外學習及生活經歷。
胡天翊老師講述了荷蘭蒂爾堡大學的學術誠信教育與行為助推應用,特別介紹了博士畢業典禮的學術儀式文化。
劉洋老師分享美國華盛頓大學訪學期間主導的研究,詳解生態瞬時評估方法(EMA)在心理學研究中的應用流程。
李秀君老師聚焦英國華威大學的學術自由氛圍,探討人格特質與睡眠質量研究的前沿進展。
徐曉波老師關注美國德克薩斯農工大學的基礎教育,介紹品格培養、公益暑期課程及素質教育實踐。
四位老師的分享兼具學術嚴謹性與生活鮮活度,現場師生就海外學術資源對接、跨文化適應策略、中外教育理念差異等話題積極提問,形成思想碰撞的熱潮。
作為我校教師專業發展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歸國講堂”不僅為公派訪學教師提供了展示學習成果、反哺學校發展的舞臺,更有效激發了廣大教師對標國際前沿、提升教學科研能力的熱情。未來,人事處將持續深化“歸國講堂”內涵建設,將其作為推動師資隊伍國際化水平提升、賦能學校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為培養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拔尖創新人才提供堅實的師資保障。
(供稿、攝影:人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