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上觀新聞 2025年7月23日
標題:暑假里,這些“不回老家”留在上海的大學生們在干啥?
作者:解放日報 徐瑞哲 李蕾
對于絕大多數大學生來說,這兩個月的暑假是一個可以放飛自我的悠長假期。但總有那么一些高校學子,由于種種原因,選擇“放假不回老家”。 那這些“00后”今年留在上海干些啥呢?有人在車間做藍領,有人去企業修課程,還有人進城下鄉志愿服務——這個暑期,變成了他們實習、實操、實踐的黃金期。
【做公益實踐,助老也助殘】
學以致用,用在實踐。暑假里,大學生結合自身專業做公益,志愿服務,助老助殘。在浦東碧云頤養院,記者聽到“高血糖能不能吃香蕉?”“明天浦東會不會下雨?”“幫我生成一張適合畫在扇面上的國畫”等指令,在老人們的口中此起彼伏。而為防范風險,大學生志愿者還重點教授老年人識別AI合成內容與真實影像的區別,提升他們的網絡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
在“愛,在您身邊”公益老人陪伴志愿活動中,這些心理學專業師生創新性地將團體心理輔導與AI沉浸式體驗工坊相結合,打造出“數字反哺”“智慧關愛”的助老模式。“其實,我們不是在教技術,而是在重建信心。”活動設計者、上海師范大學心理學院院長蔡丹教授說。
按照“三階教學法”,志愿者先通過“反口令游戲”“搖擺時鐘”等心理互動建立信任,再一對一幫助老年人下載使用AI工具,嘗試繪畫、合成歌聲、制作視頻等不同功能,最后鼓勵老人自主創作、相互協助。這正好對接《上海市養老機構品質提升三年行動方案(2025-2027)》中提出的“暖心陪伴行動”“推動科技手段在心理慰藉中的應用”等要求。其背后,有一系列心理學理論支撐,包括社會支持理論、終身學習與腦科學理論、自我效能感重要性、同伴影響與互助效應等等。
“豆包,我想看看桂林的山水。”80歲退休教師陶阿婆對著手機輕聲說道。幾秒鐘后,屏幕上便呈現出漓江的旖旎風光。“蠻有勁的!這張和我兒子在桂林拍的一模一樣!”74歲的莊阿姨開心地一把拉住大學生志愿者的手,連連感嘆“人工智能真好”。浦東新區民政局副局長杜瑾表示:“這種‘心理筑基+科技賦能’的模式,為智慧養老提供了新思路。”下一步,這套“AI沉浸式體驗工坊+團體心理輔導”的智慧關愛方案將推廣至全市22家養老機構。
鏈接地址:https://www.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id=95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