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東方教育時報 2025年8月1日
標題:授課、直播、宣講……上海師大學子讓課堂扎根鄉土,讓青春賦能振興
記者:李婷
這個暑假,上海師范大學學生們響應“三下鄉”的號召,奔赴全國各地鄉村。“將所學融入實踐,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這場青春與鄉土的相遇,既是實踐育人的生動課堂,更是青年力量賦能鄉村振興的鮮活注腳,盡情書寫屬于新時代青年的篇章。
“木星是太陽系中體積最大的行星,它有近百顆衛星……”上海師范大學環境與地理科學學院的學生范欣星,正在為安徽六安舒城縣千人橋小學的孩子們帶來“遨游星河”天文課程。
范欣星的課堂上,知識搶答、手繪宇宙等互動環節讓抽象的天文知識變得生動有趣,孩子們眼中閃爍著對科學的渴望。7月20日至8月2日期間,包括范欣星在內,學校環境與地理科學學院的3名學生在六安當地開展線下授課和調研活動,這也是滬皖對口幫扶“希望網校”項目的縮影。
環境與地理科學學院同學前往學生家進行家訪活動
據了解,作為上海青年志愿者參與上海對口幫扶的標志性項目之一,“希望網校”通過“線上+線下”雙互動模式,將優質教育資源送往師資薄弱的山區學校。“遨游星河”課程是團隊項目的“王牌”內容,已形成“家園、宇宙、問天、征程”四大板塊共64個校本課件,曾獲第四屆“奉獻杯”上海青年志愿服務公益創業賽銀獎。“這樣的課程正是我們需要的。”千人橋小學胡校長一句話道出了鄉村學校的期盼。
而在家訪中,一位學生家長的話讓上海師大的學生們動容,她說:“老師不僅教孩子認識星星,還鼓勵他要好好學習,才能去看更大的世界,孩子現在寫作業都更有勁了。”而對這三位學生而言,這段經歷同樣珍貴。范欣星說:“看到孩子們眼里的光,我才真正理解‘教育扶貧’不是口號,而是能實實在在點亮希望的行動。”
這個暑假,上海師大學生們的腳步還走進了江西、福建等地。“家人們看過來!這是贛州鷹嘴桃,甜過初戀!”在江西贛州大余縣的抖音直播間里,學校商學院師生化身助農主播,將鷹嘴桃、冬蜜等特產推向全國,直播累計點贊量破9萬。這是商學院“滬鵬牽閩贛,香樟助振興”暑期實踐的一幕。
商學院“三下鄉”實踐團在江西贛州于都縣禾豐鎮蘭花小鎮合影
7月上旬,商學院“香樟緣”遠程教育工作室和習近平經濟思想專論課程宣講團的15名師生深入江西贛州大余等三縣及福建三明泰寧縣,開啟了為期11天的鄉村振興之旅。從果園到車間,師生們探尋著產業振興的“密碼”:在袁森態鷹嘴桃基地,見證環保防蟲技術讓果園年產值穩步提升;在農夫山泉臍橙加工基地,第七代光學分選儀以每秒150張高清成像的速度給臍橙分級,展現著科技對傳統農業的重塑;在于都梓山富硒蔬菜產業園,“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帶動1100余人就業,年產值達3.6億元。
“要讓高校智慧在鄉土扎根,助力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在江西贛州大余縣青龍鎮,商學院與當地簽署黨建共建協議,共同為“鄉村振興實踐基地”揭牌,未來將為當地產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習近平法治思想宣講團成員為青少年進行《校園“盾”光》反欺凌宣講
“紅軍時期的調解制度如何影響今天的鄉村治理?”7月14日至18日,上海師范大學哲學與法政學院習近平法治思想宣講團沿著“古田—龍巖—瑞金”線路,開展“鄉約盛夏,與灋同行”調研,探尋紅色法治根脈。
在福建龍巖,團隊走進古田會議舊址群,在上杭縣吳地村開展反詐宣傳,沉浸式體驗古田縣人民法庭的“紅土楓橋”多元解紛機制,提煉“五聯四化”寶貴經驗。在龍巖中院,成員們與院長面對面座談,共繪“五色巖法”合作藍圖。轉戰江西瑞金,團隊循著習近平總書記“從瑞金開始追根溯源”的指示,探訪葉坪、紅井革命舊址群,梳理蘇區時期立法、執法、司法實踐。在沙洲壩村“童心港灣”,團隊成員鄔欣玥主講《校園“盾”光》反欺凌宣講,通過案例分析和情景再現,引導留守兒童增強自我保護意識。
此次調研,團隊累計開展普法宣講3場、入戶訪談30余人次、收集紅色法治故事20余則,形成《閩贛紅色法治文化研學路線手冊》。“要讓紅色法治基因在新時代煥發活力。”團隊成員的話,道出了青年學子傳承紅色文化、助力法治鄉村建設的決心。
從皖西的鄉村課堂到贛閩的田間地頭,上海師大學子用腳步丈量1200余公里土地,完成10余份產業調研報告、數百筆助農訂單、2項校地合作意向。上海師范大學學生們以專業知識為筆,以青春熱情為墨,在鄉野間磨礪意志、增長本領,為鄉村發展賦能,將所學融入實踐,實現自我的蛻變與成長。
鏈接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G0pKU6JF8y1BGrICWlEkz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