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上觀新聞 2025年9月16日
標題:推普周里新探索,讓孩子“既講普通話又能講方言”難在哪?
作者:新民晚報 王蔚
每年9月第三周為全國推廣普通話宣傳周。推普是學校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然而,現在各地普遍出現的一個窘境,是青少年普通話越說越好,但大多失去了講方言的能力。那么,讓孩子們既講好普通話又講好家鄉話,到底難在哪里呢?
傳承方言學校有責
昨天,滬上某九年一貫制學校召集1至6年級孩子同上一堂活動課,邀請滬語愛好者與同學們一起學講上海話。但據講課老師的事先了解,學生中一大半是新上海人,即便是原籍上海的小朋友,至少有三分之二不會講上海話。同樣,新上海人家的孩子也基本上不會講他們老家的方言。在推普周里開展學講上海話的活動,學校坦言也是反復考慮的結果,如果連學校也不去做這項工作了,將來包括上海話在內的各地方言恐怕真要走向消亡了。
我國憲法規定“國家推廣全國通用的普通話”。但這一政策并非旨在阻止方言的使用,而是要建立一種基于方言但超越方言的共同語言。事實上,現在方言的傳承已到了危險的邊緣。青少年從牙牙學語開始與家人交流主要是用普通話,上學后更是全程普通話,導致方言的使用人群存在著嚴重的斷檔現象。嘉定區融媒體中心主任播音員俞慧,是目前上海唯一的專職滬語播音員。她說,推普是為了在人口流動頻繁的情況下更方便人際交流,與在本土生活中使用方言、保留方言并不是對立面,兩者不矛盾。就上海而言,傳承好包括方言在內的本土文化,海納百川也就有了更好的基礎。
說普通話已成習慣
普及普通話主要體現在“三用語”,即會議公務用語、學校教學用語和影視廣播用語。同時,早在2020年教育部就公開表示,“推廣普通話和使用傳承方言并不矛盾”,“而且方言承載著地方的文化”。教育部、國家語委還啟動了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在全國開展包括方言在內的語言資源的調查、保存、展示和開發利用等工作,取得了積極的進展和很大的成績。目前,推廣普通話與方言的保護傳承已是國家非常重要的兩項語言工作內容。
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王弘治說,很多家長發現,在家里就算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都堅持用上海話與孩子交流,但孩子仍不太愿意講上海話,主要原因是他們每天有很長一段時間在學校里,同學們講的都是普通話,所以也就養成了用普通話與人交流的習慣。久而久之,方言在他們的生活中已經沒有了位置。
多種方式學講方言
去年,有上海滑稽界名流提議,將來上海的中考可否引入“上海話考試”,“分數不要多,幾分就足夠了”。此舉立即招致批評。因為,方言的傳承絕不能走應試的道路,而且,強制性考方言也會損害考試的公平性。
據教育部介紹,隨著社會對方言文化的更加關注,一些地方在課外傳授方言知識等方面做了探索,如部分省市在中小學開設以傳授方言知識為內容的課外活動。在上海,全市公共交通工具已經廣泛采用普通話、上海話的“雙語”播報模式,許多中小學也鼓勵學生“上課講普通話、課余講方言”。不少學校還成立了學講上海話的興趣小組,像浦東說書、滬劇、滬語童謠等極具地方語言特色的表演項目也紛紛進入了校園,很多同學踴躍參與到這些活動中。
王弘治說,如果遇到上海小囡講“洋涇浜”上海話的情況也不必太苛責。綜觀近百年來上海話的歷史,其實已經有過好多次的迭代了,從語音到詞匯都有了很大變化,所以才形成了所謂“老派上海話”和現在主流上海話的差異。只要青少年敢講、能講方言,這就值得肯定。
鏈接地址:https://www.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id=982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