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從唐詩的對偶看漢語的詞類和語法
主講:沈家煊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語言研究所原所長、原主編、研究員
時間:2016年3月16日15:00
地點:徐匯校區西部對外漢語學院三樓303室(多功能廳)
主辦單位:對外漢語學院
主講人簡介:
沈家煊,男,1946年3月生于上海,祖籍浙江吳興。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研究員。1964年考入北京廣播學院外語系英語播音專業。1979年考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語言系,畢業獲碩士學位,留語言研究所工作,曾擔任過國外語言學研究室主任和《國外語言學》雜志主編。曾赴美國加州大學(洛衫磯)和荷蘭萊頓大學進修語言學。1999年至2009年擔任語言研究所所長,現為中國語言學會會長,國際語言學家常設委員會執行理事,社科院語言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浙江大學和南開大學兼職教授,曾任《中國語文》和《當代語言學》雜志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編委,國際《話語研究》(Discourse Studies)雜志名譽編委,法國《東亞語言學報》(Cahiers de Linguistique Asie Orientale)編委。獲“國家有特出貢獻專家”稱號和國務院特殊津貼。 研究領域主要是語法與語義學,語言學理論,英漢對比。國內外發表論文、綜述、書評等數十篇,主要有《“有界”與“無界”》、《漢語里的名詞和動詞》、《口誤類例》等,專著《不對稱與標記論》和《語法六講》,主要譯著《語言共性和語言類型》《現代語言學詞典》等。
講座內容:
從唐詩的對偶來反思我們對漢語詞類和漢語語法的認識偏差。只有擺脫印歐語語法觀念的束縛,重新認識漢語里名詞和動詞的關系,承認“名詞”是包含動詞形容詞在內的“大名詞”,才能對唐詩里的詞性對偶作出簡潔而自洽的解釋。唐詩的對偶不僅佐證漢語的名詞是“大名詞”,而且使我們認識到,漢語的“語法”是個“大語法”,它同時是“語義語法”、“語用語法”、“聲韻語法”,不是印歐語那種單純的“語法”。
主講:沈家煊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語言研究所原所長、原主編、研究員
時間:2016年3月16日15:00
地點:徐匯校區西部對外漢語學院三樓303室(多功能廳)
主辦單位:對外漢語學院
主講人簡介:
沈家煊,男,1946年3月生于上海,祖籍浙江吳興。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研究員。1964年考入北京廣播學院外語系英語播音專業。1979年考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語言系,畢業獲碩士學位,留語言研究所工作,曾擔任過國外語言學研究室主任和《國外語言學》雜志主編。曾赴美國加州大學(洛衫磯)和荷蘭萊頓大學進修語言學。1999年至2009年擔任語言研究所所長,現為中國語言學會會長,國際語言學家常設委員會執行理事,社科院語言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浙江大學和南開大學兼職教授,曾任《中國語文》和《當代語言學》雜志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編委,國際《話語研究》(Discourse Studies)雜志名譽編委,法國《東亞語言學報》(Cahiers de Linguistique Asie Orientale)編委。獲“國家有特出貢獻專家”稱號和國務院特殊津貼。 研究領域主要是語法與語義學,語言學理論,英漢對比。國內外發表論文、綜述、書評等數十篇,主要有《“有界”與“無界”》、《漢語里的名詞和動詞》、《口誤類例》等,專著《不對稱與標記論》和《語法六講》,主要譯著《語言共性和語言類型》《現代語言學詞典》等。
講座內容:
從唐詩的對偶來反思我們對漢語詞類和漢語語法的認識偏差。只有擺脫印歐語語法觀念的束縛,重新認識漢語里名詞和動詞的關系,承認“名詞”是包含動詞形容詞在內的“大名詞”,才能對唐詩里的詞性對偶作出簡潔而自洽的解釋。唐詩的對偶不僅佐證漢語的名詞是“大名詞”,而且使我們認識到,漢語的“語法”是個“大語法”,它同時是“語義語法”、“語用語法”、“聲韻語法”,不是印歐語那種單純的“語法”。
熱點新聞
最新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