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人文學院嚴明教授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東亞漢詩史初編》,近日通過了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的驗收,獲“優秀”等級。
嚴明的最終成果為250萬字的同名書稿,描繪東亞各國漢詩由接受中國詩歌到產生本土特色、由全面興盛趨向逐漸衰亡的衍變軌跡,從宏觀視角審視還原已成為歷史的東亞漢詩興盛時代之境況,也從微觀角度辨析古代朝鮮、日本、琉球、越南等國漢詩的交流及國別特色。課題組在全面掌握相關文獻資料的基礎上,把各國漢詩放到東亞社會與文化發展的歷史平臺上進行考察分析,既確認中國古典詩歌傳播的主角作用,又關注在長期交流、碰撞和交融過程中的東亞各國漢詩,如何逐步發展出各自獨特風格;既辨析各國漢詩藝術的變化及特色,包括詩體選擇及描寫內容的變化,也關注和分析引發變化的時代、社會、民族文化的動因。
課題探究漢詩作為古代東方的一種強勢文學形式為何能夠長期影響周邊國家地區的文學藝術及社會審美意識,進而揭示出中國古典詩歌長期以來在促進東亞詩歌文學繁榮和形成東方藝術傳統過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從一種新的角度探索東亞漢詩在世界文學史中的重要地位;通過總結東亞漢詩的發展規律,剖析東亞各國漢詩發展史的個案,對不同國家之間文學交流過程中的模擬及創造、詩學的民族性和國際性等重大文學理論問題都進行了有獨特價值的探索。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的驗收一向以嚴格著稱,“優秀”等級的比例一般不超過8%,我校每年基本保持有兩項。
(供稿:社科處 作者:江家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