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高深學問,養成專門人才”,樹立“創新乃強校之本”的理念,增強創新意識
????創新是高校的強校之本,因為只有知識創新,高校才能立于知識高峰,引領時代潮流。世界一流大學都是知識創新能力最強的大學。據有關統計,70%影響人類的重大科研成果和絕大多數諾貝爾獎獲得者均來自世界一流大學。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努力創造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原創性科研成果,培養和造就具有創造性的高素質精英人才,是我國高水平大學創建世界一流大學或世界知名大學的必經之路。
????廈門大學自1921年創辦起就把探索高深知識作為一條重要辦學原則。建校伊始,《廈門大學校旨》開宗明義指出:“本大學之主要目的,在博集東西各國之學術及其精神,以研究現象之底蘊與功用,同時闡發中國固有之美質,使之融會貫通,成為一種最新最完善之文化。”1924年,《廈門大學組織大綱》進一步明確學校辦學的三大任務是“研究高深學術,養成專門人才,闡揚世界文化”。廈大僅僅在創辦兩年以后的1923年7月,生物系教授萊德(S?F?Light)對廈門文昌魚研究的成果就發表在當年美國《科學》雜志第58期上。這一成果揭示了無脊椎動物向脊椎動物轉化的一個奧秘,在學術界引起了轟動。
????進入21世紀之后,科學與技術的發展趨勢是互相融合,呈現出“科學技術化,技術科學化”的明顯特點,科學與技術、基礎研究和應用開發之間的關聯越來越緊密。因此,必須提高對世界新科技革命帶來的機遇和挑戰的認識,提高對創新這一“本”和“源”的認識,增強創新的責任感和緊迫感。其次,高水平大學應堅持發揮基礎研究的優勢,把基礎研究作為自主創新的源頭,努力提高原始性創新與知識創新能力;第三,圍繞國家創新體系建設需要,把個人自由探索與國家目標導向研究結合起來,積極推動基礎研究成果向應用性轉化。
????“正當之用,千金慷慨”,不遺余力地培養和造就高層次人才,匯聚學科隊伍
????擁有一支高水平的師資隊伍是成為一流大學的關鍵。從某種意義上說,有了一流的師資隊伍就等于有了一流的學術成就。綜觀當今世界一流大學,它們都薈萃了一批各個領域著名的專家學者,他們從事著人類最尖端的科研工作,其中一些人所做的工作已成為科技發展史上的里程碑。
????85年來,廈門大學始終把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師資隊伍作為學校建設最重要的內容之一。早在私立大學時期,校主陳嘉庚先生就努力延聘一流的教師。他認為,“無為之費,一文宜吝;正當之用,千金慷慨。”創校之初,學校就規定教授月薪最高可達洋銀400圓,講師可達200圓,助教可達150圓,均比一般學校高。經學校重金禮聘,私立時期的廈大,著名教授云集。改革開放以來,廈大狠抓隊伍建設,吸引和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人才。僅“十五”期間就聘請了917名教師。
????歷史實踐說明,發展孕育人才,人才支撐發展。為把學校建成世界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學,一是要大力實施高層次創造性人才計劃,努力吸引和培養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學術大師和學科帶頭人,一大批具有創新能力和發展潛力的中青年學術帶頭人和學術骨干,重點支持一批高水平的創新團隊和學術群體,帶動人才隊伍整體素質的提高。二是要以高層次人才和緊缺人才為重點,大力吸引海外優秀留學人才來校工作或以多種形式為學校服務。要充分利用海內外優質教育資源,采取多種方式大規模培訓中青年骨干教師,特別是要加大出國留學工作力度,選派更多的優秀研究生和中青年骨干教師到海外一流學科專業、師從一流導師學習深造,使他們掌握國際學術前沿動態,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三是要支持教師參加國際重大科學研究計劃和高水平國際學術會議,加快提升優秀人才在國際學術領域的影響力和競爭力。
????“自強不息、止于至善”,始終站在時代潮頭,以不斷創新求得持續發展
????在85年的發展歷程中,廈門大學始終秉承“自強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訓,致力于建設“南方之強”,“為吾國放一異彩”。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更要創新自身建設,不斷提升科技創新、制度創新和文化引領的能力和水平:
????——精心組織科研活動,努力開展一流的科學研究
????大學,乃研究高深學問之場所。科學研究是判定一所大學能否成為一流大學的重要維度。自1810年洪堡創辦柏林大學開始,學術成就一直被人們奉為評價一流大學的核心指標。世界一流大學的一個共同特點就是能夠為國家甚至世界科技的發展和人類社會的繁榮作出卓越的貢獻。就高水平大學而言,應著重抓好以下幾項工作:一、瞄準國際學術前沿領域的尖端問題和國家的重大需求,抓住重點,集中力量解決重大問題;二、科研項目的選擇要充分論證,實現科研項目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切忌無的放矢;三、避免單兵作戰,應以科研創新團隊為基礎開展研究,實現取得高水平原創性科研成果和培養高水平學術人才的雙重目的;四、創新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著力解決過去的經驗和過去的手段不能解決的問題。
????——加強學科建設,整合優質資源,構建學術高地
????大學以學科品牌聞名,以學科優勢聚集和培養人才,以學科特色贏得競爭力。大學的層次、質量和水平,歸根到底取決于學科的層次、質量和水平。要按照鞏固、調整、發展的原則,加強傳統學科,扶持新興學科,培育交叉學科。重點建設一批能夠增強原始創新能力、探索客觀規律和理論發展的基礎學科,一批與經濟社會發展密切相關、對解決國民經濟和社會進步有重大影響的應用學科,一批與學科發展趨勢相適應,具有前瞻性和影響力的新興、交叉學科,逐步形成重點突破、以點帶面、全面推進、共同發展的學科體系。
????——推進制度創新,構建有利于創新人才培養和高層次人才集聚的制度環境
????建設高水平大學,不僅要有爭創一流的觀念和思路,更重要的是要建立起一套與這些觀念和思路相適應的大學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一是要從改革基層學術組織結構入手,打破原有學科組織結構和科研組織模式,建立有利于學科交叉、融合和匯聚的科研體制,形成有利于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和提高創新人才培養質量的基層學術組織結構。二是要改革研究生培養機制,實行科研主導的導師負責制,建立與研究工作緊密掛鉤的研究生資助制度,提高研究生的創新能力和培養質量。三是加大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力度,深入推進教師聘任制改革,積極完善教師評價機制,強化海內外同行專家在學術評價中的重要作用。四是在科研評價中,必須全面而客觀地認識、承認并接受國際同行的學術標準,遵守國際通行的學術規范,只有這樣才能在國際交往中提升競爭力。
????——加強創新文化建設,努力構建有利于創新的文化氛圍
????世界一流大學之所以能成為一流,更多的是一種文化積淀。而創新文化是一種先進文化,是一種發展文化。因此,建設高水平大學,就要大力培育和弘揚創新精神,把提高科學素質、樹立科學精神、培養科學道德作為創新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要繼承和發揚革故鼎新、敢為人先的精神,提倡理性懷疑和批判,努力營造追求真理、獻身科學、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文化氛圍。要進一步加強學術道德建設,倡導潛心研究、嚴謹治學,堅決克服和摒棄學術浮躁。要積極探索完善學術自律與學術監督相結合、學術自由與學術責任相結合的有效機制,努力在校園內營造民主、寬松、開放、和諧的良好學術環境。(作者為廈門大學校長)
????(摘自中國教育報2006年9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