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人才主要依靠自己培養
????在中國文化傳統中,似乎不大習慣講精英,而在西方國家卻十分崇尚精英。西方近現代教育通行的原則是“才能至上”。至少在19世紀初,英國就形成了從公學至牛津劍橋的精英教育體系。近年來,美國社會學家特納(RalphH?Turner)總結出了兩種精英培養模式:一種是美國式的,即將選擇過程盡可能地推遲,所有人都可參加公開競爭,最后產生少數精英,謂之“競爭流動模式”;另一種以英國20世紀50年代的教育為參照,即在文法學校實施早期淘汰機制,勝出者接受專門的精英教育,稱為“庇護流動模式”。法國的精英教育特點體現在美國模式和英國模式之間,只有那些高中畢業會考的佼佼者,經過大學預備班的洗禮之后,才能登上大學這一通往精英的坦途。
????當然,19世紀英國式的精英已離我們遠去。對于我們這樣一個具有五千年不間斷的文明史并正在躋身世界強國的國家來說,精英決不僅僅局限于一批高層次的領導或技術人才,而應是具有世界水準的各類精英:治國的政治精英、治學的學術精英、縱橫世界的商業精英等。這些精英的培養和形成固然不完全是教育的結果,但是教育特別是大學教育對于精英人才的培養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也許有人會說,教育越來越國際化,我們可以送出去培養高精尖人才。然而,良好的愿望畢竟不能代替嚴峻的現實。縱觀英、美、德、法諸國,其頂級精英都是自己培養出來的。精英人才可以有留學的經歷,但基本培養過程應當立足于國內。因此,我們的精英只能靠我們自己培養,不能指望“別人家的雞孵自己家的蛋”。
????高水平大學應是培養精英人才的主要場所
????目前尚無關于高水平大學的準確定義,但高水平大學的標準似乎在人們心目中又是相通的。無論大學是歷史悠久還是后起之秀,高水平總與洪堡所創立的三原則相關:教學與研究相結合:大學教授不僅要傳授人類的知識,還要參與知識的創新;保證學術自由:不僅教授有授課的自由,而且學生也有選課的自由;重視自由教育:任何以職業為特點的學科,都要以藝術和科學為基礎。從培養人的角度看,高水平大學就是造就精英的地方。為了造就精英,一流大學必須有其獨到之處:
????首先,堅持把守嚴格的入學關口,始終保持較高的生源質量。
????美國的高校之所以從1933年開始在哈佛大學首先利用學術能力測驗(Scholastic Aptitude Test)來選拔優秀學生,目的是使大學成為真正選拔精英的地方。正因“才能至上”成為戰后美國各著名大學的辦學理念,才使一些平民子女有幸躋身精英階層。
????其次,把精心培養貫穿于整個本科教學過程。
????本科之所以稱之為本科,本意應當在于其為大學之本。國外一流大學也都十分重視大學基礎教育。沒有優良的本科教學,便不可能造就以后的研究型精英人才。優良的本科教學的基本模式是小班授課、導師制。
????第三,高水平大學必須堅持自己特有的精神情操。
????哈佛校訓:“讓柏拉圖與你為友,讓亞里士多德與你為友,更重要的,讓真理與你為友”,反映了對真理的不懈追求;牛津的“獨立、創新、有毅力”的校訓,在于鼓勵批判與挑戰,培養學生獨立思考、敢于創新的優良品質;法國綜合技術學校就是向學生灌輸擔當法國社會領導者的精神。在國內高校中,常被視為老北大精神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亟待復興;清華大學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則是民族精神的寫照,尤需在全球化的背景中發揚光大。
????第四,大學要樹立良好的社會聲望。
????通常,一流大學的社會聲譽較高,其畢業生也很搶手,就業的起點就非同尋常,成為社會精英的晉級也就可能比較順暢。
????構建我國的精英教育體系
????我國建國后的高等教育,本來是根植于大眾的精英教育。中國人民大學的建立便是選拔工農精英的良好實踐。但是,自1999年高等學校大規模擴招以來,我國高等教育正在朝大眾化的方向迅猛發展,在許多大學里本來意義上的精英教育已漸行漸遠。從構建和諧社會和教育公平的角度看,高等教育的大眾化無疑是順應了社會發展的潮流。但是面對學習化社會中國家的發展和全球化背景下的國際競爭,我們必須重新思考和設計我們自己的精英教育體系:
????以才取人
????才能雖然不是衡量人才的唯一標準,但任何脫離才能的選人標準都不可能成功。
????公正篩選
????一定要有嚴格的考試制度,這是保證選才公正的基本保證。美國學者十分重視程序公正,盡管程序公正未必帶來結果公正,但無程序公正決不會有結果公正。
????精心培養
????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礎,是形成學生學術能力、職業道德和科學精神的重要階段,而這些品質的形成,不僅僅需要知識的傳授,更重要的是靠學生通過自身實踐去感悟、去獲得。好的大學,就要提供形成學生全部優秀品質的良好環境。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小規模招生、“高進優教嚴出”的培養模式,也許可以成為我國精英教育的一種思路。
????委以重任
????我國曾長期實行的高等學校畢業生分配制度已取消多年,代之以用人單位招聘和國家公務員考試錄用制度。是否可以考慮建立介于分配和錄用之間的一種制度,使一些較高層次的科研、管理、行政崗位虛位以待,向優秀大學畢業生推薦,或經考試錄用,或直接任命。使這些崗位能夠成為精英發展的平臺,成為我國各領域精英的人才資源庫。
????(摘自中國教育報2006年9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