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化是辦學的誤區,大學培養的應是創新型的專業人才
????大學培養的人才,應是新知識的創造者、新技術的發明者、新學科的創建者,是科技新突破、發展新途徑的引領者和開拓者。
????前幾年,一些大學熱衷于所謂的熱門專業,辦成了技工學校。大學以育人為核心,技校以培訓為己任,兩者的分工本來相當明確。大學的職能有主次之分輕重之別,培養目標可以有層次分類別,但如果不以培育創新人才為根基和靈魂,大學與工廠、商店、機關還有什么區別?
????大學是社會分工的產物,是“高深學問”(advancedknowledge)積累的產物,是知識密集型組織;師生的主要活動圍繞高深知識而展開,工作對象也都是高深知識。高深學問是大學產生和發展的邏輯起點,是大學人才培養活動的核心要素,也是大學教育的重要出發點和歸宿之一。學生進來求學,必有一定的宗旨,學生必須明白,“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蔡元培)。這種理念,在很多教育家的理論與實踐中都有體現。當然,人們對此也有過長期的爭論,主流的意見是:大學就是探索和傳播高深學問的機構,大學的職能是培養具有高深知識的專業人才,而不是培養職業人才。培養職業人才是職業院校和社會職業培訓機構的任務。職業學校更多地是面對目前、面對現在,而大學面對的是未來。正如鄧小平同志所說的:“大學究竟起什么作用?培養什么人?有的大學只是中等技術學校水平,何必辦成大學?”
????近年來,社會似乎更重視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短期適應能力”,對學生在未來社會中的發展后勁和創新能力,則表現出日益輕視的傾向。大學日益明顯的職業化傾向,雖然給大學帶來了一些暫時的好處,如緩解了辦學經費、改善了辦學條件、強化了競爭力等,但這些“好處”絕不是大學發展的機遇,而是潛藏的危機。
????許多國家大學的情況都表明,職業化行為的增多,必然助長辦學過程中的功利主義傾向。課程設置的商業化、實用化傾向使大學行為染上濃厚的功利色彩,必然會阻礙大學服務職能的發揮。以美國為例,從1970年以來把哲學列為主修科目的大學減少了41%,把歷史列為主修科目的大學減少了62%。結果,在虛假的“服務”名義下,濫發、兜售文憑的低質量教學充斥了美國的大學校園,大學批量生產出了片面發展的“空心人”(有些科技知識而缺乏人文素質者)、“邊緣人”(有些人文知識而不懂科學技術者)。西方大學教育職業化、技工學校化的教訓值得我們借鑒,而我國準職業化的、培養“螺絲釘”的單科院校的發展模式也值得反思。20世紀50年代,我國模仿蘇聯的單科性學院教育模式,雖然大大促進了工業化進程,但其代價也是昂貴的:“專業”技術隊伍壯大了,社會卻正在失去獨特的創造力,面臨著創新型人才奇缺的嚴重危機。
????求學問是才能樹人鑄魂,引領未來是大學靈魂
????大學應該且只能通過“求學問是,樹人鑄魂,引領未來”來實現服務社會的職能。求學問是,是大學與技工學校等其他教育機構的根本區別;樹人鑄魂,是大學區別于其他社會機構的核心要素,而引領未來,是“教育必須面向未來”這一原理在大學領域的體現。
????“引領未來”作為大學的職能,有久遠的傳統根源。當然,大學“引領未來”職能在總體上的明朗化,還是今日的事情。從當前社會分工的需要看,大學必須本著超脫的姿態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引領未來社會的發展。首先,教育必須面向未來,而大學教育不能僅僅一般性地定位于“面向”未來,還必須具有引領未來的氣魄和實力。其次,社會離不開大學的反省、批判和引導。國家的未來在大學,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說,欲知明日之社會,先看今日之校園。也只有引領未來,大學才能找到存在的理由。第三,大學只有定位在引領未來,才能擺脫目前面臨的質量、效益等諸多困境,優質高效地服務于當代社會。一句話,引領未來,是大學服務職能的真義所在。
????引領未來需要塑造新人,塑造新人離不開求學問是。然而,近年來,大學生創新能力不足,獨立思考能力薄弱,已成為一個全球性的問題。在我國,大學生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培養也是一個長期存在的薄弱環節,主要表現為學生素質的格式化和大學教育的職業化。
????首先,我們很多學生從幼兒園到大學都被“格式化”了,缺乏創新素質。其次,大學的教學正在背離高深學問的性質。重視實踐能力是無可厚非的,學生在大學應該學習操作原理,體驗關鍵操作,但不是重復每個程序化的細小環節。然而,最讓人擔心的是,現在越是熱門的專業越有技工化的傾向。比如說IT專業,幾乎所有的大學都有這個熱門專業,但并不是所有的學校都具備合格的師資。IT專業的基礎是應用數學,然而,很多學校并不具備合格的應用數學教師。一些IT專業的導師甚至一招來研究生,就直接送他們到公司實習,讓他們在公司接受訓練。短期看,這部分學生的確上手很快,但是時間長了,他們后勁明顯不足。
????當然,大學有大學的苦衷。一些學校認為,解決就業難就必須培養“上手快”的畢業生。其實,就業難的主要原因在于社會人才資源的配置協調問題。對大學而言,解決就業難的問題,不應通過技工學校化,而應通過變革教育教學模式,培養創新人才來實現:大學生不能僅僅成為就業機會的消耗者,更要成為就業機會的創造者。比爾?蓋茨與他的IT帝國、英國領先全球的創意產業,都說明只有創新型人才是就業崗位的創造者。
????要培養創新人才,大學就必須實現教育哲學意義上的根本性轉向,即從適應性教育、守成性教育向引導性教育、超越性教育的轉向,從格式化教育、技工學校式的教育到個性化、人性化和求學問是教育的轉向。大學培養的人才,應該是未來5至10年所需要的人才,不能簡單地跟著流行的社會風氣走。恰如弗萊克斯納所說,大學不是溫度計,不是風向標,不可能對社會每一種流行風尚都做出反應。大學必須經常帶給社會一些東西,這些東西并不是社會的欲求,但卻是社會的需要。中國社會真正需要大學作出貢獻的,不是職業化,而是通過求學問是,通過高深學問的自由探究,以創新的方式培育服務國家戰略的創新人才。
????開拓大學革新之路,有待制度和觀念的再創新
????根據各自的歷史文化積淀、學科分布,每所大學都應該有自己獨特的教育思想、辦學思維和辦學特色,并對創新型人才有獨特的理解。筆者以為,創新型人才是具有獨特精神,有自成體系并按個人領悟重組過的淵博知識或高深學問的人,是實現了知識的個性化、結構化(知識的個性結構化)的人,是能做到“君子不器”的人。知識的個性化,才有特色,才有不可替代性,而只有知識的結構化才能釋放功能,才能創新。據此,華東理工大學作為我國“化學工程師的搖籃”,已逐步定位為“培養厚基礎、強實踐、高素質,具有創新精神的產業、學科和社會精英”的高水平大學。“勤奮求實、勵志明德”成為我們的共識。尤其是,對“過程工程與過程思想”的思考和探索,已初步成為我校求學問是,改革創新的基本思路。
????“過程思想”是在我校的學科建設與辦學理念的演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是我校主動服務國家戰略的現實選擇。強化過程,是學校發展的基本傳統與現實定位。我校的發展,經歷了由單科型學院“化學工程”,到研究型大學“過程工程”,再到“過程思想”的學科與理念進化。
????化工是典型的“過程工程”學科。根據國家戰略需求和學科前沿布局,我校首先在學科發展上從化工走向“過程工程”,并以此建立了優勢學科體系。之后,根據過程工程的共性規律,將其中蘊含的過程思想拓展至商、文等門類的學科領域。如今我校的多學科發展,都滲透著強烈的過程思想。這不是表層問題,而是一個深層次的辦學思路的拓展。重視學科中的過程研究、重視過程思想對教育、教學過程的滲透,是我校教育、教學與研究的特質所在。
????華東理工大學“過程思想”的具體內涵主要由7個方面構成:第一,在人類活動中,過程與目標同等重要。第二,成才是“從做中學”的過程,人才素質在過程中養成,業界精英在實踐中塑造。第三,重視確定目標后的過程,重視理論引導下的實踐。第四,強調關于過程的思想、理論、方法、技術、策略、工程等方面的研究、訓練與教學。我校的很多學科,如:放大、制程、調控、集成、組裝、優化、發展與評估、社會工作學、金融物理、數模、語言技巧等,都是在“過程”理念的統攝之下,逐步發展起來的。第五,“化工”是促進社會、工業、農業、環境生態協調發展的核心基礎產業,而“過程”是促進目標、理念、價值、興趣實現的關鍵基礎步驟。第六,過程思想凸顯過程及其操作在目標實現中的重要性,強調人的體驗及實踐在人生定位中的重要作用。第七,過程影響目標,實踐豐富理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細節決定成敗。
????我校非常注重對人類活動過程方面的研究與教育,明確強調以“過程工程與過程思想”為基礎,建立優勢學科體系,加強學科的交叉融合,加速新興學科發展,在過程中訓練、在實踐中培養具有“勤奮求實、勵志明德”鮮明特色的一代創新人才。對過程思想的重視,是對當代社會只重目標的極端功利主義行為的校正,是我們的教育實踐對高深學問的回歸。今后,華東理工隨之而來的是大“過程工程”、“全面工程教育”(TEE)等理念向全校更多學科領域的滲透,是人性化、個性化教育實踐在全校的深入展開。
????(摘自中國教育報2006年9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