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文化是教師、學生、職工和管理者在作用于校園和與之相關的社會環境的過程中創造的物態文化和精神文化,它既體現在校園的教學設施、辦公場所、生活環境等物質生態中,更蘊涵在師生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團體意識、群體形態、行為方式和學術氛圍等精神生態里。隨著義務教育的實施和高校的擴招,中國教育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很多學校在擴大規模的同時,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搞校園文化生態建設,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我們發現,由于各種原因的影響,目前一些高校校園文化生態建設還存在不少誤區,需要予以矯正。
一是重硬環境而輕軟環境。一些學校或基于吸引生源的考慮、或出于其他目的,在經費并不寬裕的情況下,投入大量資金把學校的教學樓、食堂、宿舍、運動場和辦公樓等硬環境建設得很漂亮,但存在忽視師資隊伍、學科規劃、創新精神、管理制度、服務意識等軟環境建設的傾向。先進的教學設施、優美的校園環境,的確在客觀上為學生的學習、生活、鍛煉和教師的教學等提供了良好的場所,但如果軟環境很差,那也只是金玉其外。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學校的名氣不在于有沒有大樓,而在于有沒有大師、有沒有學術氛圍和創新精神。大學校園應是富于“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的學術殿堂,為創新型人才的脫穎而出、為學術大師的涌現提供良好的平臺。因此,只有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下大力培養教學名師或教學骨干、狠抓學科建設、營造學術氛圍、規范管理制度、優化服務意識,才能提高教學和管理質量,并進而提升學校的地位。這樣的學校,才真正讓學生滿意、讓家長滿意、讓教師滿意、讓社會滿意。
二是重人與環境的和諧而輕人與人的和諧。當下高校普遍重視校園建設的科學規劃,辦公區、教學區、生活區等合理布局,校園綠化統籌安排,這樣的校園的確給人以賞心悅目之感,置身其中學習、工作、生活,自然十分愜意。這種校園規劃,體現了對人與環境和諧的重視,應該肯定。但問題是,一些學校只重視這些而不重視抓師生關系的和諧、同學關系的和諧、教師之間的和諧以及干群關系的和諧。我們在一些學校發現,一些老師很少與學生接觸、交流、談心,用他們的學術思想和人生經驗來影響學生;有的學生在課堂上玩手機、睡覺或者做與學習無關的事情,不尊重教師的勞動成果,課外更是不與教師往來,師生關系疏遠;部分同學彼此之間缺乏真誠交往,很少互相關心、互相幫助、互相激勵;有的教師之間拉幫結派,彼此看不起,由學術分歧發展為人身攻擊,團隊合作精神差,無法形成良好的互學互幫局面;一些學校的干群關系緊張,干部更多的是考慮自己的利益,無論是學科建設還是獎酬金發放,往往是首先考慮自己的利益;教師則自掃門前雪,忙自己的事情,很少配合學校黨政研究學校發展、學科規劃等。對于這些問題,學校領導應該高度重視,積極將第一課堂、第二課堂和第三課堂融為一體,通過開展豐富多彩、富有專業特色的校園文化活動,讓教師、學生和管理者的思想得以交流、觀念得以碰撞、情感得以交融,真正構建一種和諧的校園文化氛圍。
三是重自然生態而輕精神生態。上述問題的出現,根本原因在于沒有將自然生態建設與精神生態建設并重。自然生態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自然生態的和諧只是基礎,精神生態的和諧才是人類的終極追求。精神本身是生命個體的內在需求。一旦精神生態失衡,后果將十分可怕。面對各種非理性思潮的沖擊,一些人丟失了心靈的純潔、精神的平衡和信仰的純真。從高校來看,有的學生自我中心意識膨脹,凡事從自我出發,不顧家長、老師和同學的感受;一些人缺乏責任感,只圖自己享受,沉溺于網絡世界而不認真學習,沒有目標和進取心;有的交往不得體、出口成“臟”,破壞公共文明;有的人不關心國家大事、不參與集體活動;有的教師混日子、有的干部謀私利、有的管理缺乏人文關懷……對此,學校應該強化精神生態建設,加強思想政治教育,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導向,培養教師、學生和管理者的高尚情操,讓他們形成愛祖國、愛人民、愛父母、愛老師、愛同學、愛專業、愛學習的習慣,樹立遠大理想和抱負;開展學術講座、知識競賽、科學研究、社會實踐、志愿服務等形形色色的校園生活,構建豐富多彩生活空間,真正讓教師潛心教學科研、學生潛心學習知識、干部潛心服務管理。這樣的大學,才能真正成為培養人才的重要基地,不斷為祖國、為人民培養出具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具有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全面發展的人才。
良好的校園文化生態是“人-教育-環境”的有機統一,是一項涉及面廣、參與者眾的系統工程,是學校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根基,也是學校區別于社會其他單位的核心因素,需要高度重視、科學規劃、認真建設。只有硬件環境與軟環境并重、人與環境的和諧與人與人的和諧同步、自然生態與精神生態協調,才能真正建設好社會主義的校園文化生態,也才能肩負起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作者單位:長江師范學院文學與新聞學院)
(來源:《光明日報》2009年8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