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教育是一門承載漢字文化、傳承民族精神的學科,不應止于競技需求,也不應止于藝術追求,而應該“藉于技、借乎藝而達乎道”,應該十分關心人的綜合素質提升和精神靈魂養成。端正對于書法教育意義的認識,是眼下的當務之急
隨著“國學熱”不斷升溫,人們在重新認識傳統文化的價值,也在重新認識傳統教育的人文價值,而書法教育正是傳統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新學年開始,寫字(書法)課正式進入中小學課堂,說明書法教育再次得到了重視。
許多家長和學生有接受書法教育的愿望和熱情,但應試教育和“應賽教育”的功利傾向,導致了一些認識和做法上的偏差。比如很多人以為書法教育只是單純的寫字技法訓練,把學習書法當作學一技之長,目標是讓孩子在比賽中獲獎,卻忽視甚至無視書法的文化內涵。一些書法培訓班的學生,一學期甚至幾年都在練習寫同一首唐詩,好去參加比賽。
其實,書法是一門綜合藝術,書法教育是一門承載漢字文化、傳承民族精神的學科,不應止于競技需求,也不應止于藝術追求,而應該“藉于技、借乎藝而達乎道”,應該十分關心人的綜合素質提升和精神靈魂養成。端正對于書法教育意義的認識,是眼下的當務之急。
書寫漢字可培養想象力和創造力
西方筆跡學家在一項實驗中發現,漢字屬于“復腦文字”,書寫漢字有助于左右半腦功能的協調發展;一代又一代人書寫漢字,塑造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功能“和諧”的腦,訓練了中華民族獨特的思維方式和能力。長期書寫漢字對培養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也有價值。
智力是個體適應社會生活的重要機能。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的多元智力理論指出,人的總體智力是由8種相對獨立又相互聯系的智力構成的。而我們在兩年的書法教育追蹤研究中發現,參與實驗的學生,在運動智力、音樂智力、人際智力和言語智力、數學智力和內省智力上都有了較大的提高。
書法對人的情緒狀態有積極影響
書法練習對人的個性、氣質、情緒的影響很大。實驗數據表明,它具有調節穩定情緒、集中注意力、激活認知、加強知覺敏感性等作用,并且可以降低焦慮水平,對人的情緒狀態有積極影響。書法練習過程中,人一般有兩種心態:一種是虛靜態,這種狀態對培養人的情緒穩定性和溫和的性情、鍛煉自我控制能力具有很大的作用,對減輕學生因升學壓力引發的焦慮浮躁心態有積極影響;另一種是熾情態,這是一種激情奔放、欲罷不能、一吐為快的創作心態,可以幫助學生找到舒緩壓力、宣泄焦慮的方式,調整好心情,變得輕松愉快。
中國的傳統教育非常注重書法教育,固然有科舉考試時以一手好字贏得印象分的功利目的,也把它作為教人識字、寫字的途徑,但真正的有識之士更看重書法的文化內蘊,看重書法練習和鑒賞過程對人成長的有益影響。古代書論,歷來重視把人格內涵作為品評書法的切入角度,要求學書者在追求技能、藝術完善的同時,還必須追求并完成自我人格的修煉,所謂“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書法對人格的觀照,最典型的例子當數顏真卿及顏氏書法。近代社會,蔡元培、魯迅、晏陽初、梁漱溟等前輩大力倡導美育教化價值。上世紀20年代,晏陽初倡導并實驗平民教育,其中的“開發腦礦”教育尤其重視“文藝教育救愚”,他主張文藝教育需從文字與藝術教育著手,識字能讓人獲得求知工具,而藝術能使人獲得對自然、社會生活的相當的欣賞能力——以文字的智育與藝術的美育結合而論,書法教育具有其他學科無可替代的功能。
當代書法教育應著眼人的發展
若說寫字的實用性,用文字記錄語言只要快捷、清晰即可,如今電腦打字可以做得更好;然而,電腦打字缺少人在書寫過程中識記字形、創造美的自信和愉悅,難以獲得審美體驗。由書法教育升華的藝術審美,是敲打電腦鍵盤無法達到的。而且調查顯示,參加了一段時間書法練習的學生,在獲得書寫技能的同時,更獲得了書法中人文精神的體驗,道德修養、行為規范因此有了相應進步。從教育的角度看,書法教育非但不可廢棄,更需重視和強化。
當代的書法教育,不能簡單沿用寫字技法訓練和藝術修養培養的傳統模式,而應該著眼人的發展:既以知識獲得為基礎,更以書法歷史文化陶冶為重點;既有技法訓練,更有審美賞析;既使技能漸進,更促進個體身心發展。當我們把書法教育從寫字訓練提升為育人的又一載體,從書法愛好者的藝術技能養成普及為人人接受的教育,從參賽獲獎的功利目的引導至學生素質教育,它就一定能得到全新的發展,同時促使人們對書法教育展開更深層次的探索和研究。(作者分別為華東師范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博導,上海市市北初級中學高級語文教師)
(來源:文匯報2009年9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