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主義是一種人生信仰,是一種精神寄托,是一種生命動力。它的心理原型是愛家人、愛學校、愛家鄉,然后發展為愛集體和愛自己的國家
●教育者要有針對性,講究實效性,要根據青少年兒童的心理發展階段性,在不同的時期和階段,按照其心理特點、生活學習的規律來安排不同的愛國主義教育內容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60周年,在黨中央的部署下,各地正在深入開展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如何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呢?
首先,愛國主義教育應從小抓起,尤其是中小學階段。一個人在兒童和青少年時期所接受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他的人生。教育實踐表明:如果教師對學生抱有較高期望,經過一段時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懷、愛護和鼓勵,就會更加自尊、自信、自愛、自強。這些學生常常會取得教師所期望的進步。相反,那些受到教師忽視、歧視的學生,久而久之會從教師的言談、舉止、表情中感受到教師的“偏心”,也會以消極的態度對待學習,不理會老師的要求。這些學生常常會一天天變壞。從這個意義上說,從小抓愛國主義教育,不僅有利于培養兒童和青少年的愛國主義品行,還可以極大地減少他們被消極思想腐蝕的可能性。
其次,愛國主義教育關鍵在于教育。愛國主義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是自發形成的,而是由后天的熏陶和教育塑造的。愛國主義是一種人生信仰,是一種精神寄托,是一種生命動力。它的心理原型是愛家人、愛學校、愛家鄉,然后發展為愛集體和愛自己的國家。這種愛的教育最早來自家庭,父母擔任著主要的角色。和睦美滿、互敬互愛的家庭具有巨大的無形力量,為青少年兒童樹立了最寶貴的榜樣。在學校,愛的教育集中體現在師愛上,這種愛來自于教師的職責,它是一種只講付出不講回報的、無私的、廣泛的愛。在原則上,它是一種嚴慈相濟、一視同仁的愛。所以我們在愛國主義教育中,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堅之以意、執之以行。特別是“動之以情的愛”,這種愛是教師教育學生的感情基礎。學生一旦體會到這種感情,就會“親其師”,從而“信其道”。正是在這種感情投入的過程中,愛國主義的教育實現了它培養人的根本功能。
再其次,愛國主義教育反對空洞說教,要有扎扎實實的措施。愛國主義教育不是一種高調的口號,也不是好大喜功的形式,而是一種與生活實際密切聯系的、具有豐富內容的教育。教育者要有針對性,講究實效性,要根據青少年兒童的心理發展階段性,在不同的時期和階段,按照其心理特點、生活學習的規律來安排不同的愛國主義教育內容。在童年時期,應該教育他們愛生命、愛家人、愛小伙伴、愛老師和愛學校。其中,愛家是核心。因為一個連自己的家都不愛的人,我們很難相信他會愛國家。在初中階段,要培養他們愛朋友、愛教師、愛集體和愛學校的感情。這個階段以愛集體為核心。在高中階段,乃至大學階段要學生樹立為集體、為國家無私奉獻的志向,在這個階段,愛國家是核心。同時,針對每個階段及其內容,采用的教育方式也應該有所不同,不應該是泛泛的說教,而應該采用多種方式,用生動、活潑的經典事跡和優秀人物教化人、感染人。(新中國首位教育心理學博士,現任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來源:《中國教育報》2009年9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