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兩岸同種同族、文承一脈,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是祖先留給所有華夏子孫的共同財富,也是連接兩岸人民的精神紐帶。文化交流是兩岸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
近日,第三屆滬臺民間論壇在上海華亭賓館舉行,來自滬臺雙方的200余位專家學者出席。滬臺民間論壇作為兩地交流的品牌項目,已成功舉辦兩次,取得了良好效果,產生了廣泛影響,為滬臺兩地各界人士以民間交流的形式探討各類議題架起了溝通的橋梁,搭建了合作的平臺。在本次論壇上,滬臺兩地的專家學者就如何傳承中華文化,發展城市文化這一主題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在當前兩岸關系步入新軌道的契機之下,兩岸就共同關心的文化問題交流思想感情,增加相互了解,對于推動兩岸文化繁榮與和平發展有著深遠的意義。
建筑是城市區別其他城市并展示自己獨特文化的名片,處于中西文明交匯中心上海的建筑,也獨領風騷。以石庫門為例,石庫門住宅較高的得房率和功能性正是尺地寸金、人口密集的大都市中低層居住者理想的居所。由于采用錯層設計,借天借地,多出二層閣、亭子間、三層閣、后客堂這樣的獨立空間,這些空間緊密相連卻又隔斷分明,十分適合多人口家庭合居,也可作多戶小型家庭分居。“居家密集、動靜分區、功能多樣、若即若離”,可以說是石庫門房型的特色。后來出現的新式里弄住宅,更注重將使用功能進一步明確劃分,有起居室、臥室、廚房、浴室、安裝有衛生設備和煤氣爐,宅前的圍墻較低并有小型庭院,建筑外觀更趨近代西方式樣,適宜于經濟收入較富裕的市民階層居住。上海著名弄堂有漁陽里(即淮海中路567弄,曾名銘德里)、淮海坊(淮海中路927弄,在盧灣區西北部,瑞金一路、成都南路之間)、1924年建的復興坊(初名霞飛坊,即復興中路553弄)、范園(華山路1220弄)等。
近代百年,上海留下了數以千計的花園洋房,它們分布在城市的各處,是上海的時尚名片,顯示著那個時代的韻味與色彩。如丁香花園、法國總會俱樂部(今花園飯店的裙樓)、“沙遜別墅”(又稱“羅別根花園”)、左聯紀念館(地址在多倫路145號)、席德俊住宅(今淮海中路1131號)、丁貴堂住宅(在汾陽路和復興中路交叉口)、王伯群公寓(今長寧區少年宮)、“白宮”法租界總董官邸(今上海市工藝美術研究所)、富商吳同文的豪宅綠房子(銅仁路333號,近代被譽為遠東第一豪宅)、馬勒別墅(今衡山馬勒別墅賓館)、西班牙式洋房“沁園”(今新閘路1124弄,阮玲玉故居在其內)、上海國際飯店、盛宣懷家族豪宅(德國商人建于1900年,今淮海中路1517號日本國上海總領事官邸),這些建筑美輪美奐,賞心悅目,顯現著中西文化交流的時代風采。此外,還有一些特殊的建筑也是寶貴的文化遺產,上海曾出現一大批建筑水準非常高的工業建筑,如工部局宰牲場(今沙涇路10號),出自英國建筑設計大師巴爾弗斯之手,由當時蜚聲滬上的余洪記營造廠建造完成。宰牲場由東、南、西、北4幢高低不一的鋼筋混凝土樓房組成,各樓之間上下交錯,貌若迷宮,卻又秩序分明。形成外方內圓、高低錯落、無梁樓蓋、廊道盤旋,宛若迷宮卻又次序分明的奇特布局和藝術化空間。正中是一座24邊形(俗稱“八角樓”)的主樓,這個加工車間的無梁屋頂,是當時非常先進的建筑技術,它解決了一般大柱上必須加梁的弊端,使利用空間大大擴張。如此工藝的宰牲場建筑,在中國獨一無二,現已開發為創意園區“1933老場坊”。記載著 “航空救國”歷史的“飛機樓”(今長海醫院),由著名設計師董大酉設計。大樓平面和立面酷似一架雙翼飛機。“機首”部分是一個可容千人的禮堂,屋頂塑立一架飛機模型;“前翼機身”為三層,作辦公用房;“尾翼”二層,左右兩側均為該協會的航空陳列室,并鑲有“中國航空協會”字樣,體現了它的歷史價值。
保護文化遺產,正面臨著嚴峻的考驗。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徐家匯地區的改造,原來紅磚西式拱門建筑群的土山灣城區,遭受城市更新運動的嚴重侵蝕而面目全非。連土山灣的地名,在徐家匯商業文化的強勢推進下而逐漸湮沒了。不可否認,一些經典的街區被摧毀,具有獨特歷史價值的建筑正在消逝……
今天的城市與文化遺產是共生關系,城市因擁有文化遺產而更有文化底蘊、更加顯示出個性與魅力,文化遺產得城市的涵養而更好保存。保護好城市的文化遺產,就是守護我們的精神家園。 (作者為上海師范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院長、教授)
(來源:文匯報2009年9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