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建設需要發揮教育的引領和推動作用,在全社會形成生態文明價值取向和正確的生產、生活、消費行為
●學校生態文明教育應把綠色軟環境營造作為重要內容,形成可持續發展的綠色校園。
生態文明是指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自黨的十七大以來,黨中央提出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戰略決策,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積極參與,生態文明的觀念和行為逐漸得到推廣。
生態文明的建設不僅僅是節約資源或者環境治理,而且是涉及整個社會文明形態的深刻變革。要實現這一變革,需要發揮教育的引領和推動作用,從意識、知識、行為等層面,努力在全社會形成生態文明價值取向和正確的生產、生活、消費行為。
然而,現階段生態文明教育并沒有引起社會的足夠重視,各種奢侈消費、劣質消費以及一次性消費現象提示我們,很多人都缺乏生態文明的意識和行為習慣。在學校教育中,生態文明教育也沒有形成常態,從小學到大學的學校生態文明教育格局有待進一步完善。
那么,學校應如何加強生態文明教育呢?筆者認為,學校是生態文明教育的主陣地。教育工作者應抓住建設生態文明這一重大機遇,把生態文明理念的培育放在人才培養的重要位置,探索生態文明教育的有效途徑,為全社會形成生態文明觀念作出貢獻。
一是堅持從娃娃抓起,完善學校生態文明教育格局。學校生態文明教育要以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理念為目標,形成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有機結合,課堂教學與校園環境育人相互補充,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有效銜接的教育體系。要在各級學校課程教育中開設有關生態文明的基礎性公共課程,同時,依靠傳統學科課程滲透生態環保知識和生態文明理念。此外,學校生態文明教育應把綠色軟環境營造作為重要內容,形成可持續發展的綠色校園。
二是整合資源,不斷豐富生態文明教育的內容。在知識傳授方面,要堅持寓教于綠,將生態文明的理念引入到學生素質教育的相關課程之中。在價值觀形成方面,要教會學生學會思考,思考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教會學生學會欣賞,欣賞自然,探索自然規律,在提升科學素養的同時,引導學生樹立可持續發展理念和價值觀。在行為實踐方面,要針對學生的不同特點,發動學生積極參與開展生動活潑的綠色環保活動,組織學生深入到街道、公園、社區,親近大自然,培養他們的生態實踐能力。
三是強化政府主導作用,推進學校生態文明教育制度化建設。發揮政府的政策導向作用,將學校生態文明教育納入政府生態文明建設規劃之中,建立起社會、學校生態文明教育體系。2008年,國家相關部委啟動國家生態文明教育基地創建工作,就是促進學校生態文明教育制度化發展的有力舉措。有關部門應為學生創設“戶外教室”,免費開放公園、森林公園等社會公共資源,讓走進自然、貼近自然、學習自然、享受自然,解決校園內部生態文明教育基礎設施不足的問題。此外,政府部門還應建立生態文明教育的公眾參與機制,鼓勵企業和各種社會團體參與學校生態文明教育,增強學校生態文明教育的實踐性和融合性。(作者為北京林業大學黨委書記、教授)
(來源:《中國教育報》2009年9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