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起在上海師范大學任教,2003年起任上海師范大學哲學系主任,同時在哲學系所屬的法政學院擔任科研副院長工作。目前為上海師范大學外國哲學專業和美學專業碩士點的負責人,兼任中國宗教學學會理事、上海市哲學學會理事。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哲學,兼及中外比較哲學、藝術哲學。主要著作及論文有《老子形上思想研究》、《中國哲學的形而上學問題》等。
上海是我國目前現代化、國際化程度最高的都市之一。而國際化大都市為我們展現了一種全新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但是要適應這樣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的意識卻還沒有完全形成,這種意識就是我們稱之為大眾意識或者公共意識的東西。
公共領域與公眾認同
要討論 “國際化大都市應該具有什么樣的公共意識”這個題目必須首先搞清相關的兩個概念,一是何謂國際化大都市?二是何謂公共領域?
首先,城市國際化的一個必要條件是其居民的構成中應有一定比例的外國人,而且這些外國人不是短期來進行學術交流或文化交流,而是為工作、為生活、或者說是為就業而居住在這個城市里的。發達國家大都市的外國人住民比例大約是在百分之十五至二十。強調這一點,是因為下面我們將要涉及到的公共領域因為有外國人住民的因素而具有國際的意義。其次是國際化大都市中的市民自治體及其民間外交,自治體所開展的外交,超越了國家政府間交流的框架,能夠開展意義更加廣泛的外交活動。再次是都市內在的國際化。所謂內在的國際化,就是思想意識層面的國際化。外國人生活在都市里,要使他們不覺得孤立,這就要求我們的市民具有國際化的寬廣胸懷和公共意識。
那么,什么是“公共領域”及其連帶而來的“公眾”概念呢?按照德國學者哈貝馬斯的觀點,所謂公共領域 “首先意指我們的社會生活的一個領域,在這個領域中,像公共意見這樣的事物能夠形成。公共領域原則上向所有公民開放。公共領域的一部分由各種對話構成,在這些對話中,作為私人的人們來到一起,形成了公眾。 ”
在哈貝馬斯或者說西方學者的語境里,公共領域有著確定的含義,它特指近現代社會中資產階級公共領域,即引起公共爭議和討論的領域,與私人領域、皇室公共領域相對。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公共領域和公眾的概念擴展了他們的內涵,我們現在所談論的公共領域,泛指所有向市民開放的公共設施和場所等。
在現代社會里,公眾,是泛指與一個組織或群體有著某種直接或間接關系的個人的集合,這些集合起來的 “個人”是一種 “實體性的存在”,是一種社會主體。換句話說,“公眾”概念強調的是社會性。歷史地看,這種社會性是由政治性發展而來的。隨著社會發展與城市化進程,人們之間的聯系越來越廣泛,社會交往也越來越多,互相之間的關系也越來越密切。特別是到了工業化社會,人們之間的互相依賴更加突出,共同的經濟、政治利益,要求人們在公共領域具有某種程度的一致認識,就是所謂的認同感,或者叫做公眾認同。譬如說,行人走路要遵守交通規則,穿馬路要看信號燈走橫道線……這些不僅僅是城市社會制定的規則,也是公眾認同。
公民應具備的道德心
在公眾認同的基礎上所形成的群體意識,就是公共意識。公民的個人意見和態度是形成公共意識的原始材料,經過信息溝通,人際互動、媒體傳播,在言語層面上表現為公眾輿論。公共輿論對人們的行為有著引導或制約的作用,在道德、法律之外對人們的行為有所約束。俗話說“人言可畏”就是這種制約作用。
公共意識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即政治層面的公共參與意識,道德層面的公德意識(道德層面)和公益意識(倫理層面)。這三個方面代表了現代社會對其成員的基本要求,也是一個國際化大都市的市民所應具備的基本素質。
1、參與意識
所謂公共參與意識,是個人對自己的社會地位、社會權利和社會責任的一種自覺認識,即對自己基本社會身份的認同。這種意識,廣泛地表現在社會成員參與社會的政治、經濟、法律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隨著改革開放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我國城市住民中公共參與意識日漸自覺,主要表現在對城市和社區公共事務的全面參與。
公眾參與意識的增強有賴于住民自治體的完善,目前城市基層的住民自治體為業主委員會,本應代表業主的公共意識,但卻在處理居住小區的某些問題時根本沒有自覺到這種意識。譬如最常見的發生在小區里的晨練擾民問題。在這類爭吵中,居民委員會和業主委員會的作用常常毫無建樹。其實問題很簡單,此時業主委員會應當伸張公共意識。居住小區雖然屬于私人領域,但小區內的綠地、廣場、會所等則屬于公共領域,在公共領域就應有公共意識,你在維護自身權益的同時也應尊重他人的權益。
2、公德意識
19世紀末20世紀初,日本出現了宏揚公德的熱潮,“公德”包含三個要素:1、不傷害不確定他人以及公眾的利益;2、協助他人,并為公眾創造利益;3、為國家效力。前兩個是公德的核心,最后一項則屬于邊緣,公德基本上是一個社會性的觀念。 1902年梁啟超將公德觀念介紹到中國,至1905、1906年,公德一詞在劉師培的《倫理學教科書》中成為基本觀念。其義涵一為貢獻國家、合群、重團體的心態和行為;二是個人在社會生活中應該遵守的規范。
簡單地說,社會公德就是人們在公共領域中互相交往的道德原則和具體的行為規范。這個道德原則就是要把所有的他人當作與自己一樣的人來對待,即承認和尊重所有的他人都和自己一樣,是一個獨立的、自主的利益主體。各利益主體都有自己的權利,他們之間是平等的。所以,尊重權利就是尊重道德賦予自己和所有他人權利的公共規則。在這個意義上,社會公德既是對他人權利的尊重,又是對公共規則的尊重。公共規則是以國家憲法和法律為中心的,包含各類依法制定的行政法規、各類社會組織的得體會行政規章、以及各種不成文的涉及人際交往的慣例、習俗和禮儀等等。對于上海這樣一個正在建設中的國際化大都市,在人際交往方面還要充分兼顧交往對象的文化背景和傳統。
對社會公德的自覺就是公德意識,它通過社會輿論對人們的社會生活內容起到約束作用。目前在我們的城市生活中最突出的問題是公德意識的缺失。我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形成了中國人特有的行為道德規范和公共規則。這些道德規范和規則不僅長期以來為我們中華民族引以為驕傲,而且被許多國家和民族沿襲、保存下來,譬如日本和韓國。不少人遺憾好的傳統在我們國家沒有得到很好地傳承保留和發揚光大,其問題在于他們沒有注意到我國社會正處于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之中,社會的發展還未達到真正獨立于國家和私家的成熟形態,奠基于其上的社會公德也自然還沒有為公眾所認同,這需要一個完成和完善的過程,也需要一個漸行漸得的習得過程。因此,我國目前廣泛開展的“八榮八恥”的教育,以及經濟生活中“誠實守信”的教育活動,目的就是解決社會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交際信任問題和經濟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商業信任問題。
3、公益意識
“公益”一詞與“公德”相同,較早在日本使用。 “公益”的意義結構和“公德”有相似之處,可以指與國家、政府有關的利益,也意謂社會的共同利益。 “公益”一詞于晚清時期傳入中國和流行開來,最主要意思是泛指公共利益、大眾利益,與國家并沒有特別的連接,而且頗有專門指稱社會自主活動的情況。
現代社會,公益意識指的是社會成員在對待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國家利益乃至人類生存的共同利益之間關系的認知和評價。公益意識的核心是社會成員對公共利益的關注程度。
公益意識的兩個層次是對公共利益的維護;對社會、對他人的回報和奉獻。
就我國目前的情況而言,與“公德意識”有著相同前提(公共生活領域)的“公益意識”,對于大多數社會成員來說也是比較生疏的。許多人往往分不清什么是公共利益,由此也就缺乏對公共利益的關心和維護。
公益意識要求社會成員或公眾,在從社會獲取利益的同時,也要對社會或他人有所回報。可喜的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在社會公益活動方面取得長足的進步,青年志愿者隊伍的出現、社會捐助和慈善事業的發展、愛心學校、希望工程、支援西部等等,都預示著我國社會的不斷成熟和進步。但國內企業和企業家的公益意識,相比發達國家的企業和企業家還顯得相當薄弱。
公共意識需精心培育
公共意識是一種習得性素養。因此,我們要把上海建設成為國際化的大都市,必須重視市民公共意識的培養。
1、政府重視先行
我國的國際化大都市建設正面臨一個快速發展的時期,城市管理也正由大政府、小社會向小政府、大社會轉型,政府職能也逐漸向服務型、指導型過渡。鑒于我國具體國情,政府在培育公共領域、培育市民公共意識上要有所作為,規劃、區分、營造不同層次的公共空間,同時引導市民養成自覺的公共意識。近年來,上海市委、市府抓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大投入、大手筆,已經初見成效。一些區縣街道的黨工委也充分利用公共資源,配合市鎮改造和建設,加強對轄區居民的公共意識宣傳和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如果政府能持之以恒,堅持一二十年、二三十年,那么上海市民的公共意識將達到一個新的高度,也更加符合上海作為國際化大都市的要求。
2、抓好少兒教育
公共意識要從小培養,兒童是最容易養成某種習慣的,無論好壞。因此,我們要認真反思一下,我們現在的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研究一下如何使這類課程更加切合實際。據我所知,國外小學都有一門公民課,其中就包含公共意識教育。從小教育孩子尊重他人,特別是尊重陌生、與自己沒有特定關系的人;學會遵守公共場合的公共規范,這些規范不是僵硬的紀律,而是尊重他人的人在公共場所的行為準則。一個孩子如能在公共場所不亂扔雜物,保持低音量說話,那么,他長大成人后也一定會保持這樣的習慣,成為一個優雅的、有教養的人。
3、開展社區教育
城市公共領域的主要構成之一就是社區。社區較之上海以往的“里弄”有著更大的公共性,隨著上海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的進程不斷加快,社區在城市生活中發揮的作用也越來越大。社區本身的構成也越來越多樣化,譬如像虹橋、聯洋那樣的國際社區;也有集中了許多低收入人群的社區;還有本地人群與外來務工人群雜居的社區等等,不同社區構成人員的公共意識自覺程度也不同,因此,要整體提高上海這個國際化大都市住民的公共意識,必須有針對性地開展社區教育。
4、打造輿論氛圍
持久、深入地進行公共意識的宣傳、教育活動,需要我們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其中各種宣傳媒體的作用尤為重要。新聞媒體要始終把宣傳公共意識放在一個突出的地位,使它成為一個經常性的社會熱點而受到人們關注。有關公共參與、公德、公益的討論不應局限在學術界、理論界,而要使之普遍化。不久前讀到一則新華社的報道說,每年有300多萬美國人出訪英國,但他們卻給英國人留下了大聲說話、穿著隨便、時時流露優越感的不良印象……為了改變這一狀況,美國政府和國內大公司正在聯合推出海外旅游指南,教美國人如何成為好游客。通過這一事例,反觀我們自己的現狀,難道不能給人以啟示嗎?
(實習生孔冰欣參與采編整理)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