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的發展在過去30年里取得了很大成績,但過去的發展模式主要是外延擴張。比如我國在上世紀末完成了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2005年和2006年中等職業院校每年擴招人數達到100萬,高等教育實現了大眾化等,這些都是規模化擴張。而目前我國的教育改革已經到了內涵發展階段。
所謂內涵發展,可以沿用西方政府的三E標準,即效能、公平和效率,內涵發展的本質是高效公平的發展。要實現這三點,過去那種粗放型發展已經不適用了,必須對教育進行精細化管理。
另一方面,過去教育的發展主要由政府主導,政府主導有其優越性,可以集中力量做大事、快做事。比如中職擴張、高校擴招等都是根據行政命令執行,是政府主導模式的一種體現。但在過去,政府主導模式比較粗放,對學校干預過多,學校自主權小。但政府主導模式并不是必然等于粗放,我國的教育要實現內涵發展還是要靠政府主導。
教育市場化是上世紀80年代初以來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動向,但西方的市場化改革受到西方一些學者的批評,認為其偏離了教育目標,損害了教育的質量和公平,并未帶來人民所期待的效率。市場是有局限性的,比如自發性、盲目性,會引發惡性競爭,出現道德缺失,這些問題在我國的醫療改革中出現過。因此,市場的局限性決定了衛生、教育等公共服務不能完全由市場來決定。市場規律不適用于教育,教育不是經濟的一個分支,而是具有它自身存在的功能,是一個社會的基本領域。教育同時具有文化、社會、經濟功能,與社會各個領域相關聯,保證社會的延續。所以政府不應該放棄對教育承擔的責任,在教育領域積極引用市場機制的同時,不能任由市場的力量在教育領域肆虐,而是應該阻止市場對教育發展的負面影響,救治市場失靈。
因此,我國未來的教育改革與發展模式應該是政府主導的內涵發展模式,另一方面,政府也應該根據現在的教育理念和政府理念進行自身改革,轉變政府職能,提高專業化程度。
教育行政改革方面,因為行政只是手段,目的是教育,所以必須從教育的意義上判定教育行政的質量。教育的目的是從人的發展和社會的發展這兩個維度中界定的,因此教育和學校的貢獻主要是對個人發展和社會發展的貢獻。同樣,從這兩個方面來衡量教育,教育一定是為了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人的全面發展包括兩個方面,身和心。中國教育從總體而言,被放大和強化的是知識,而忽視了孩子的身體和心智的成長,這對孩子一生的幸福都非常不利。社會的全面發展包括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等,教育應該是致力于整個社會文明的進步。
現代教育行政觀則有兩個維度。第一個維度是要求科學化、民主化、法制化。科學化的本質是理性化,要以事實為依據,不要有隨意性。民主化強調社會參與,強調自下而上,但目前我國的教育行政和管理還沒有放開,參與度很弱。2005年,我們做過一個調研,調查某個地區960位老師,這些老師中僅有7%認為教師對學校管理參與較多,32%的老師認為有一些參與,61%認為極少參與。調查發現,老師們非常希望參與學校管理,但學校給他們的機會太少。法制化就是反對人治。為了保證教育行政的科學化、民主化和法制化,需要建立現代決策咨詢審議問責制度,杜絕大事不商量、小事大商量的不正當決策。第二個維度是服務政府、責任政府、法制政府。服務政府即政府要考慮如何為促進教育的內涵發展服務,除了為學生提供優質的公共教育服務以外,還要重視研究老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不能只為了考試而教育,教育的范圍應該擴大,同時要重視對校長和老師的培訓,重視技術和督導評價、資源庫的建設等。責任政府即政府要考慮如何對內涵發展的結果問責,要建立教育質量標準和教育公平標準,要注意傾聽相關利益者的聲音并加強對學校的管理。法制政府即如何為內涵發展建章立制,內涵發展必須用國家的公權力推動。總之,政府應該轉變其行政職能,成為教育體系的構建者、教育條件的保障者、教育服務的提供者、教育公平的維護者、教育標準的制定者、教育質量的監管者、教育市場的規范者。
另外,教育行政還需向專業化發展,包括建立起明確的從業標準和要求,其從業人員需經過長期的專業訓練,有完善的指示體系作為從業依據,建立起系統的倫理規范以約束從業人員的管理行為。教育行政專業化最關鍵的是人的專業化,因此最重要的是提高行政人員的素質,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從業人員的職責、資格、培訓、考核制度都應該受到高度重視。(作者褚宏啟系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管理學院院長)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