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英國 《獨立報》報道了一條叫人啼笑皆非的新聞:一家在學界享有盛名的德國研究機構,為配合一期有關中國專題的學術刊物的發行,特意選了五行看似是詩句的中文繁體字印在封面上,想讓讀者一看便產生閱讀興趣。殊不知,這幾行被當成瑰麗詩句的中國字,其實是來自某種娛樂場所的宣傳品。我想中國方塊字和文化對西方人來說既漂亮又神秘,自然能帶給他們震撼的審美享受。可是,如果不理解這其中的真實意義,而是自以為是地想當然判斷,便會鬧出笑話來。另一個有趣的例子是電影 《霸王別姬》竟被翻譯成“再見了,我的小老婆”,此謂誤讀也。當然此類誤讀事件尚屬無傷大雅,但如果誤會上升到了更高層面,那就需要認真對待了。
其實,我們對世界的誤讀也是很明顯的。如我們對自己周邊的國家,像日本、印度、韓國就有許多誤讀的地方。泰戈爾當年的提醒在今天的中國依然有著特殊的意義,他說, “我們誤讀了世界,卻還說它欺騙了我們”。當 “世界誤讀中國”為國人義憤填膺時,人們卻可能忽略了自己也在某種程度上誤讀著這個世界。如我們常認為,韓國人民族主義意識特別強,愛國不買日貨。一位記者剛到韓國時,問過一位教授朋友:韓國為什么很少見到日本車?教授一愣:這也是問題嗎?后來記者承認,這個問題,就像問韓國人 “為什么不吃豆角”一樣無法回答。對韓國人而言,韓國車質量不差,服務很好,價格不貴,買它是很平常的事情,與愛不愛國無關。那位韓國教授說,他注意到中國的媒體喜歡宣傳韓國人怎么愛國,只買韓國產品之類的,他覺得,那是中國人在按自己的觀念來解讀韓國人,韓國人一般不那么泛政治化。在韓國超市買大米你一定要留意,米袋上印著“身土不二”字樣,是本地產品,價格要貴一些。但他們并不是從“愛國米”來詮釋的,而是強調健康概念,“身土不二”的意思是說,你這個身體,不能和你這片土地分開,才有利于健康成長。怎么算不分開呢?吃這片土地產的米、菜和肉就對了。在東亞國家,這類樸素的飲食哲學,歷來就不乏廣泛的民間基礎,和愛國是扯不上邊的。
各民族國家共同生活的這個 “世界”,是以不同的樣式呈現在人們面前的。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所處的位置,不可能與另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所處的位置正好一樣,如同兩個物體不可能處在同一個位置上一樣。因此,不同的人即便看同一事物也會有不同的 “表象”。如史無前例的浩劫,在 “大院里的孩子”看來,那或許是 “陽光燦爛的日子”,可對于 “黑五類”及其 “狗崽子”來說,那是使他們 “至今猶喪魂破膽”的歲月。不能說這二者誰的敘述是真相,而誰在說謊,他們只是說出了對于自己而言的事實。這些也還不是事實的全部。被他人看見和聽見的意義在于,每個人都是站在一個不同的位置上來看和聽的。
事物必須能夠被許多人從不同的方面看見,同時又并不因此而改變其同一性,這樣才能使所有集合在它們周圍的人明白,他們從絕對的多樣性中看見了同一性,他們的經驗才能連綴成整體。也只有這樣,世俗的現實才能真正地、可靠地呈現。如同一群盲人摸著大象的不同部位所說出來的話語,它們的整體構成人的真理,所以黑格爾說 “真理是整體”。
意識到自己的視野有很大局限,意識到事物必須能夠被許多人從不同的方面看見,意識到 “真理是整體”,我們對 “他人”的視野、行為、言說就有了理解的愿望和誠意。
美國作家賽珍珠曾經回憶起她與父親之間的一次交談。當時 (1910年左右),她不理解她心中的祖國 (美國)為什么也會被養育她的中國包括在 “列強”之列,受到聲勢浩大的仇視。因為她覺得,美國與其他強霸的國家不同,美國將庚子賠款用來資助留學的中國學生,還在中國建立了那么多的醫院和學校,為遭受饑荒的中國災民提供了那么多的援助和救濟。聽完女兒的疑惑,父親心平氣和地說: “永遠不要忘記傳教士并沒有接到過中國人民的邀請……何況,我們也的確從不平等的條約中得到了許多好處。我不認為我們可以逃脫最后的清算。”
這段話讓我深感這位傳教士父親所具有的開放的眼光、寬容的心態、理性的精神,自尊又謙和的態度。這是不同文化相互理解的典范。也說明,一個文化社群的成員,完全可以憑借想象的洞察力,理解另一文化或社會的價值、理想和生活方式,即使那些東西在時空上相距遙遠。
這次上海世博會為我們提供了全球各民族國家人民相互理解的極好平臺,我們所需要的就是,提升我們的胸懷、深度和想象力。
(作者為上海師范大學哲學系教授)
其實,我們對世界的誤讀也是很明顯的。如我們對自己周邊的國家,像日本、印度、韓國就有許多誤讀的地方。泰戈爾當年的提醒在今天的中國依然有著特殊的意義,他說, “我們誤讀了世界,卻還說它欺騙了我們”。當 “世界誤讀中國”為國人義憤填膺時,人們卻可能忽略了自己也在某種程度上誤讀著這個世界。如我們常認為,韓國人民族主義意識特別強,愛國不買日貨。一位記者剛到韓國時,問過一位教授朋友:韓國為什么很少見到日本車?教授一愣:這也是問題嗎?后來記者承認,這個問題,就像問韓國人 “為什么不吃豆角”一樣無法回答。對韓國人而言,韓國車質量不差,服務很好,價格不貴,買它是很平常的事情,與愛不愛國無關。那位韓國教授說,他注意到中國的媒體喜歡宣傳韓國人怎么愛國,只買韓國產品之類的,他覺得,那是中國人在按自己的觀念來解讀韓國人,韓國人一般不那么泛政治化。在韓國超市買大米你一定要留意,米袋上印著“身土不二”字樣,是本地產品,價格要貴一些。但他們并不是從“愛國米”來詮釋的,而是強調健康概念,“身土不二”的意思是說,你這個身體,不能和你這片土地分開,才有利于健康成長。怎么算不分開呢?吃這片土地產的米、菜和肉就對了。在東亞國家,這類樸素的飲食哲學,歷來就不乏廣泛的民間基礎,和愛國是扯不上邊的。
各民族國家共同生活的這個 “世界”,是以不同的樣式呈現在人們面前的。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所處的位置,不可能與另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所處的位置正好一樣,如同兩個物體不可能處在同一個位置上一樣。因此,不同的人即便看同一事物也會有不同的 “表象”。如史無前例的浩劫,在 “大院里的孩子”看來,那或許是 “陽光燦爛的日子”,可對于 “黑五類”及其 “狗崽子”來說,那是使他們 “至今猶喪魂破膽”的歲月。不能說這二者誰的敘述是真相,而誰在說謊,他們只是說出了對于自己而言的事實。這些也還不是事實的全部。被他人看見和聽見的意義在于,每個人都是站在一個不同的位置上來看和聽的。
事物必須能夠被許多人從不同的方面看見,同時又并不因此而改變其同一性,這樣才能使所有集合在它們周圍的人明白,他們從絕對的多樣性中看見了同一性,他們的經驗才能連綴成整體。也只有這樣,世俗的現實才能真正地、可靠地呈現。如同一群盲人摸著大象的不同部位所說出來的話語,它們的整體構成人的真理,所以黑格爾說 “真理是整體”。
意識到自己的視野有很大局限,意識到事物必須能夠被許多人從不同的方面看見,意識到 “真理是整體”,我們對 “他人”的視野、行為、言說就有了理解的愿望和誠意。
美國作家賽珍珠曾經回憶起她與父親之間的一次交談。當時 (1910年左右),她不理解她心中的祖國 (美國)為什么也會被養育她的中國包括在 “列強”之列,受到聲勢浩大的仇視。因為她覺得,美國與其他強霸的國家不同,美國將庚子賠款用來資助留學的中國學生,還在中國建立了那么多的醫院和學校,為遭受饑荒的中國災民提供了那么多的援助和救濟。聽完女兒的疑惑,父親心平氣和地說: “永遠不要忘記傳教士并沒有接到過中國人民的邀請……何況,我們也的確從不平等的條約中得到了許多好處。我不認為我們可以逃脫最后的清算。”
這段話讓我深感這位傳教士父親所具有的開放的眼光、寬容的心態、理性的精神,自尊又謙和的態度。這是不同文化相互理解的典范。也說明,一個文化社群的成員,完全可以憑借想象的洞察力,理解另一文化或社會的價值、理想和生活方式,即使那些東西在時空上相距遙遠。
這次上海世博會為我們提供了全球各民族國家人民相互理解的極好平臺,我們所需要的就是,提升我們的胸懷、深度和想象力。
(作者為上海師范大學哲學系教授)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