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文匯報 2010年10月8日
題目:教育豈能“目中無人”
作者:楊德廣
教育是一種培育人的社會活動。教育主要有兩大功能:推動社會發展,促進人的發展;而促進人的發展是最根本的任務。然而,在我國當今的教育活動中,卻存在嚴重的“目中無人”現象
“目中無人”,是不把學生當作“人”來培養,而當作機器在塑造
在學校里,把教師當作主體,把學生當作客體,過分強調教師的權威性,而忽視學生的主體性。教師把學生當“口袋子”,一味往里頭裝知識,教學活動成了“填鴨子”,不少學生變成了“書呆子”。教師衡量學生的好與差唯分數論,許多中小學規定每門課考完之后要在班級、年級公布學生的考分、名次,使得學生“心驚肉跳、恐懼不堪”。有些教師因學生做錯一道題便責令其罰抄幾十遍、幾百遍。他們不是把學生當作“人”,而是當作機器,一切為了追求高分。這種“只見分不見人”的教育是“目中無人”的教育。
在教育教學中,不考慮學生的需求和接受能力,搞統一“規格”,實行“標準件生產”。中小學生統一編班,學生學同樣的課程、用同樣的教材、按同樣的進度。大學雖然按專業編班,但也實行剛性的教學計劃,學生缺乏學習選擇權。教師全然不顧學生的個性特點,眼中只有大綱、課本,按照統一的教科書向學生傳授知識。學校成了工廠,課堂教學成了流水線,把培養人等同于生產產品,忽視了人是有差異的。這種“只見書不見人”的教育是“目中無人”的教育。
在當今社會激烈競爭的狀態下,不少家長也“目中無人”,盡管他們很愛孩子,但也沒有把孩子當作“人”,而同樣當作裝知識的口袋、考試的機器。有些家長強迫孩子學不喜歡學的東西,做不喜歡做的事情,逼著他們必須學這個學那個,必須考多少分。從早到晚,從周一到周日,孩子們被家長安排得滿滿的,不是上課,就是參加各種各樣的培訓班,要培養孩子“多才多藝”,“十八般武藝”樣樣要會。對孩子如何做人,對他們的思想品德、心理健康則很少關心。這種“只育‘才’不育人”的教育是“目中無人”的教育。
上述的“重分不重人”、“教書不教人”、“育‘才’不育人”,其共同特點是不把學生當作“人”培養,而當作機器來塑造。天真活潑、朝氣蓬勃的孩子變成了盛裝知識的容器、頗有才藝的木偶。“目中無人”教育的后果,就是培養出大量“平而不尖”、“高分低能”的“標準件”,不少學生的考試分數上去了,但學習興趣下去了;知識增加了,但天賦和靈性被磨滅了。記得魯迅先生曾論述天才和泥土的關系,他說,沒有泥土是培養不出天才的。“做土的功效,比要求天才還切近;否則,總有成千成百的天才,也因為沒有泥土,不能發達,要像一碟子綠豆芽。”這段話說的是:學校教育應成為培養人的“沃土”,為人的成長和發展不斷提供養料。當“泥土”變成“塵土”,天才也就變成“綠豆芽”了。
“目中無人”的教育,培養出“目中無人”的學生
“目中無人”的教育,培養出“目中無人”的學生。當下,學校尤其中小學的至高目標是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老師廢寢忘食管制學生,犧牲節假日給學生補課,可謂用心良苦。但教師如此付出并沒有得到好的教育效果,在高壓下學生呈現的戰戰兢兢、順從聽話背后,是對教師和學校無盡的怨恨。看似熱鬧的課堂里卻是一片苦悶的靈魂。而對人性的忽視和教育“育人”功能的喪失,導致學生在“做人”的能力和公民素質方面存在明顯缺失,他們往往唯我獨尊,待人冷漠,缺乏誠信,漠視生命。更有極端的如大學生硫酸潑熊事件,馬加爵殺人事件,“熊姐”暴力事件……這一個個案例無不在警示我們“目中無人”教育的嚴重后果。
“目中無人”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不可能培養出真正的人。有位學者說得好:“目中無人的教育在撕裂具有生命整體性的人,在摧殘具有智慧生命的人,在壓抑求知創新的人,在詆毀有求善意向的人,在扼殺有生命活力的人。”孟子說:“茍得其養,無物不長;茍失其養,無物不消。”意即教育應當順應自然,讓人的本性得以發展,而不應當將人當作裝知識和技能的“容器”,否則大不利于人的全面成長。
教育理應回歸到以人為本,即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本
教育必須“目中有人”。辦學校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全面發展,要關注他們的做人和成人。愛因斯坦說:“學校的目的始終應該是:青年人在離開學校時,是作為一個和諧的人,而不是作為一個專家。”他還說:“用專業知識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教育,他可以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要使學生對價值有所理解并產生熱忱的感情,那是最根本的,他必須具有對美和道德的辨別力,否則他,連同他的專業知識,就更像一只受過很好訓練的狗,而不像一個和諧的人。”真是精辟之論!
最近,我們欣喜地看到,我國正積極制定一系列政策和規定,著力改善教育現狀。《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指出,要把“育人為本”作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關心每一個學生,促進每一個學生主動地、生動活潑地發展,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這正是要求教育關注學生個體差異,做到“目中有人”。(作者為上海師范大學原校長、教授)
題目:教育豈能“目中無人”
作者:楊德廣
教育是一種培育人的社會活動。教育主要有兩大功能:推動社會發展,促進人的發展;而促進人的發展是最根本的任務。然而,在我國當今的教育活動中,卻存在嚴重的“目中無人”現象
“目中無人”,是不把學生當作“人”來培養,而當作機器在塑造
在學校里,把教師當作主體,把學生當作客體,過分強調教師的權威性,而忽視學生的主體性。教師把學生當“口袋子”,一味往里頭裝知識,教學活動成了“填鴨子”,不少學生變成了“書呆子”。教師衡量學生的好與差唯分數論,許多中小學規定每門課考完之后要在班級、年級公布學生的考分、名次,使得學生“心驚肉跳、恐懼不堪”。有些教師因學生做錯一道題便責令其罰抄幾十遍、幾百遍。他們不是把學生當作“人”,而是當作機器,一切為了追求高分。這種“只見分不見人”的教育是“目中無人”的教育。
在教育教學中,不考慮學生的需求和接受能力,搞統一“規格”,實行“標準件生產”。中小學生統一編班,學生學同樣的課程、用同樣的教材、按同樣的進度。大學雖然按專業編班,但也實行剛性的教學計劃,學生缺乏學習選擇權。教師全然不顧學生的個性特點,眼中只有大綱、課本,按照統一的教科書向學生傳授知識。學校成了工廠,課堂教學成了流水線,把培養人等同于生產產品,忽視了人是有差異的。這種“只見書不見人”的教育是“目中無人”的教育。
在當今社會激烈競爭的狀態下,不少家長也“目中無人”,盡管他們很愛孩子,但也沒有把孩子當作“人”,而同樣當作裝知識的口袋、考試的機器。有些家長強迫孩子學不喜歡學的東西,做不喜歡做的事情,逼著他們必須學這個學那個,必須考多少分。從早到晚,從周一到周日,孩子們被家長安排得滿滿的,不是上課,就是參加各種各樣的培訓班,要培養孩子“多才多藝”,“十八般武藝”樣樣要會。對孩子如何做人,對他們的思想品德、心理健康則很少關心。這種“只育‘才’不育人”的教育是“目中無人”的教育。
上述的“重分不重人”、“教書不教人”、“育‘才’不育人”,其共同特點是不把學生當作“人”培養,而當作機器來塑造。天真活潑、朝氣蓬勃的孩子變成了盛裝知識的容器、頗有才藝的木偶。“目中無人”教育的后果,就是培養出大量“平而不尖”、“高分低能”的“標準件”,不少學生的考試分數上去了,但學習興趣下去了;知識增加了,但天賦和靈性被磨滅了。記得魯迅先生曾論述天才和泥土的關系,他說,沒有泥土是培養不出天才的。“做土的功效,比要求天才還切近;否則,總有成千成百的天才,也因為沒有泥土,不能發達,要像一碟子綠豆芽。”這段話說的是:學校教育應成為培養人的“沃土”,為人的成長和發展不斷提供養料。當“泥土”變成“塵土”,天才也就變成“綠豆芽”了。
“目中無人”的教育,培養出“目中無人”的學生
“目中無人”的教育,培養出“目中無人”的學生。當下,學校尤其中小學的至高目標是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老師廢寢忘食管制學生,犧牲節假日給學生補課,可謂用心良苦。但教師如此付出并沒有得到好的教育效果,在高壓下學生呈現的戰戰兢兢、順從聽話背后,是對教師和學校無盡的怨恨。看似熱鬧的課堂里卻是一片苦悶的靈魂。而對人性的忽視和教育“育人”功能的喪失,導致學生在“做人”的能力和公民素質方面存在明顯缺失,他們往往唯我獨尊,待人冷漠,缺乏誠信,漠視生命。更有極端的如大學生硫酸潑熊事件,馬加爵殺人事件,“熊姐”暴力事件……這一個個案例無不在警示我們“目中無人”教育的嚴重后果。
“目中無人”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不可能培養出真正的人。有位學者說得好:“目中無人的教育在撕裂具有生命整體性的人,在摧殘具有智慧生命的人,在壓抑求知創新的人,在詆毀有求善意向的人,在扼殺有生命活力的人。”孟子說:“茍得其養,無物不長;茍失其養,無物不消。”意即教育應當順應自然,讓人的本性得以發展,而不應當將人當作裝知識和技能的“容器”,否則大不利于人的全面成長。
教育理應回歸到以人為本,即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本
教育必須“目中有人”。辦學校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全面發展,要關注他們的做人和成人。愛因斯坦說:“學校的目的始終應該是:青年人在離開學校時,是作為一個和諧的人,而不是作為一個專家。”他還說:“用專業知識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教育,他可以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要使學生對價值有所理解并產生熱忱的感情,那是最根本的,他必須具有對美和道德的辨別力,否則他,連同他的專業知識,就更像一只受過很好訓練的狗,而不像一個和諧的人。”真是精辟之論!
最近,我們欣喜地看到,我國正積極制定一系列政策和規定,著力改善教育現狀。《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指出,要把“育人為本”作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關心每一個學生,促進每一個學生主動地、生動活潑地發展,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這正是要求教育關注學生個體差異,做到“目中有人”。(作者為上海師范大學原校長、教授)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