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八杠规则-二八杠魔术麻将牌

文學的速朽與恒久——王紀仁發表在《新聞晚報》上的文章

發布者:系統管理員發布時間:2010-10-17瀏覽次數:1644


來源:新聞晚報 2010年10月17日
標題:文學的速朽與恒久
作者:王紀仁

        在快餐文化和淺閱讀時代,會產生文學垃圾和贗品,因此速朽的作品將不少,而真正好的作品反被湮沒其間。所謂假作真時真亦假,此之謂也。

        如果我們注意到“速朽”這個日常性的文學事件,就會得出這樣的結論:大部分文學注定是要速朽的,而具有恒久生命力的文學總是少數。雖然刪詩或選編都是人為的,不能說被淘汰的作品就一定是不好的,選家或文學史家也常常會看走眼,但不好的作品即使被選入,終究也經不起時間的考驗,好的作品即使被忽視,也可能起死回生。

一、何謂速朽?何謂恒久?

        古往今來,舞文弄墨的人或以口代手的人創作了難以計數的文學作品,尤其到了今天這個網絡時代,人人都可以成為寫手,每天在網站、個人博客上發表的網絡文學已遠遠超過紙質文學的數量。那么,歷史上的作品究竟有多少留傳了下來?現在年產量高達1000多部的長篇小說,有多少讀者在閱讀?每屆評出的茅盾文學獎和魯迅文學獎有幾部能成為傳世之作?

        古代通過刪詩或編選本的辦法來去蕪存菁,以保證精華作品在大眾中得以流傳,如相傳孔子把詩三千刪成了詩三百,留下了10%。再如康熙年間編的 《全唐詩》曾收錄唐詩48700多首,顯然讀不勝讀,于是同時代的蘅塘進士選編了《唐詩三百首詳析》,這是千分之六的比例。在紙質文學生產巨量過剩的今天,流傳下去的作品肯定會大大縮水。至于鋪天蓋地、日日更新的網絡文學,因為主要是自娛自樂以及即時消費,其中的精品力作那就更是微乎其微了。

        在快餐文化和淺閱讀時代,會產生文學垃圾和贗品,因此速朽的作品將不少,而真正好的作品反被湮沒其間。所謂假作真時真亦假,此之謂也。如果我們注意到“速朽”這個日常性的文學事件,就會得出這樣的結論:大部分文學注定是要速朽的,而具有恒久生命力的文學總是少數。雖然刪詩或選編都是人為的,不能說被淘汰的作品就一定是不好的,選家或文學史家也常常會看走眼,但不好的作品即使被選入,終究也經不起時間的考驗,好的作品即使被忽視,也可能起死回生。

        那么何謂速朽?何謂恒久?這可以以文學作品存活時間的長短來論定。出生即死亡,這當然是一種速朽;雖然風靡一時,但沒過幾年、十幾年就無人問津,那也是一種速朽。而具有恒久生命力的作品,可能跨越時代、跨越國界,歷百年乃至千年仍經久不衰,世代相傳。

        除了部分“玩文學”的人以外,多數嚴肅作家就其內心深處而言,都會希望自己的作品永世長存,就如任何人都期待長壽一樣。人雖然不可能長生不老,但作品可能比創造它的作家活得更長久,甚至比產生它的時代存在得更久遠。正如普希金在《紀念碑》中所自許的:“不,我不會完全死亡/——我的靈魂在遺留下的詩歌當中,/將比我的骨灰活得更久長,和逃避了腐朽滅亡/我將永遠光榮不朽,直到還只有一個詩人/活在這月光下的世界上。 ”嚴格來說,只有被寫進文學史,不只是當代文學史,而是一個世紀的文學史的作家作品,才能被認為是經過了世紀考驗的。如果進入了有史以來的文學史,那就說明這些作家作品是真正具有強大生命力的,當然后一種待遇是鳳毛麟角的。

        有志于文學寫作的人千萬不要對自己要求過低,認為自己只求多多發表,多攢點稿費就可以了,成為暢銷書作家就萬幸了。殊不知,暢銷書往往就是速朽書,真正的自己還是要精益求精,不以作品的數量或銷量排座次論英雄,而以作品的質量和存活時間的長短來論最后的得失。

        造成速朽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速成可能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短篇不過夜,中篇不過周,長篇不過月,一年發表上百萬字,幾年下來就著作等身了。以如此速度來寫作,必然粗制濫造,如何談得上嘔心瀝血、精心謀篇?

        當年福樓拜寫 《包法利夫人》,有一頁寫了五天;為描寫州農業展覽會盛況擬了個提綱,為包法利夫人與羅道耳弗會面提供了機會,打算寫三十頁,結果用了整整三個月;客店一節很難寫,福樓拜在一封信里說,“包法利真把我給害苦了……客店這一節也許得寫三個月,真說不準。有時候我真急得想哭——簡直覺得束手無策。不過我寧肯把腦汁絞盡也不愿意放棄這段描寫。 ”

        曹雪芹寫《紅樓夢》披閱十載尚未完稿,則更是顯例。換了現在的中國作家,誰愿意花那么多精力和時間去寫?用幾個月一部長篇小說早就交稿了。當然也有少數例外,如陳忠實寫《白鹿原》前后就花了十多年的時間,終成精品力作,我想是可以傳世的。

        一窩蜂也是速朽的一個重要原因。某個作家因某種題材或形式一炮打響,其他作家便趨之若騖,紛紛仿效,如法炮制。白領題材走紅,就寫白領;官場小說吃香,就成批生產;寫“寶貝”暢銷,便有了“北京寶貝”、“重慶寶貝”等;類型小說在網絡和書市上也汗牛充棟了。一般來說,某類題材或某種生活經驗,只有熟悉它的作家才可能寫好,否則必然模仿別人,哪來什么原創性?不斷重復自己也是速朽的原因,同類題材或品種反復寫,自己寫得津津有味,別人早就倒胃口了。

二、精神地質形態的5個層次

        要創造出具有恒久生命力的文學,自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艱辛的努力和千錘百煉,同時與作家各方面的優秀材質密切相關。這里不討論具體的寫作技巧的問題,而想討論一些更重要的問題。首先,文學創作不能滿足于表現一般的生活事像、生活世界的表面現象或泡沫,而需要進一步鍥入生活的內核、精神世界的深層,表現更為重要和經久的特征。羅列生活事像正是現在許多作品的通病,把文學僅僅當作大千世界形形色色的展示廳或博覽會,顯然降低了文學的品質和功能。

        19世紀法國美學家丹納在《藝術哲學》里,曾經從文學表現主要特征的角度揭露了“精神上的地質形態”,并建立了他的藝術價值觀。他指出,浮在表面的是持續三四年的一些生活習慣與思想感情,這是流行的風氣,暫時的東西。反映在文學上,就是表現這種流行特征的時行文學,包括流行歌曲等,它們往往曇花一現,時間總是把這些表現膚淺特征的作品,連同那些膚淺的特征一起淘汰掉。這類流行的東西、時尚的文學往往是媒體熱捧,也是很多年輕作者和讀者追逐的,恰恰是速朽的。

        下一層是略為堅固一些的特征,可以持續二三十年,乃至半個世紀,這些作品表現了整整一代人的思想感情,因而被當時認為是杰作。但事過境遷,也就湮沒無聞。中國現代文學中郭沫若的詩歌《女神》等可以歸入這一類。

        第三層是非常廣闊非常深厚的一層,表現了一個完全的歷史時期的特征,如中世紀、文藝復興、古典時代,同一精神狀態會統治一百年或好幾百年。這個特征附帶著或引申出一大堆主義和思想感情;宗教、政治、哲學、愛情、家庭,都留著主要特征的痕跡。而這整個精神狀態所構成的一個大的典型,將要在人類的記憶中永遠保存,因而是人類發展的主要形態之一。

        第四層是“原始地層”,這是深埋在歷史地層下面的更為堅固,為歷史時期鏟除不了的一層。非革命、衰落,文明所能影響,它是原始的花崗巖,壽命與民族一樣長久。丹納說的是民族氣質和民族性格,能夠深刻表現這種民族特質的文學,應該是很有生命力的文學。中國古代文學經典,無論是詩歌、散文、戲劇和小說,都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和氣質,深刻地表達了民族精神和特質。

        最后,在最低的一層上還有一切創造文明的高等種族所固有的特性,這應該是人性層。現在我們的一些作品充其量只寫出了某一階層或族類(如某某代)的特性,遠遠沒有觸及人類的共性,這也是我們的文學沒能引起廣泛共鳴的重要原因。丹納是位社會批評學者,雖然他多少局限于社會學的觀點,但他從表現精神地質的深度來衡量文學價值的高低,揭示了文學生命力的部分奧秘,對理解文學的恒久性還是很有啟示意義的。

三、“價值閱讀”的文學恒久性

        第二,文學創作不能滿足于僅僅表現實存的世界,它不是對實存世界簡單的復制和摹寫,不是模擬得愈像愈好,而是以實存世界為材料,經過藝術感知和藝術想象重構一個世界,創造自己獨有的一片天地。

        缺乏想像力和獨創性是當代文學的又一通病,而逼真地模擬生活、照搬常識和常規似乎成為放棄藝術想像和藝術獨創的借口。后現代小說大家納博科夫在 《文學講稿》中說:“平庸的作家,可做的只是粉飾平凡的事物:這些人不去操心創造新天地,而只想從舊家當,從做小說的老程式里找出幾件得用的家伙來炮制作品,如此而已。不過,他們的天地雖小,倒也能導出一些有點趣味的花樣來,招得平庸的讀者一時的喜愛,因為這些讀者喜歡看到自家的心思在小說里于一種令人愉快的偽裝下得到反映。 ”納博科夫所批評的這種專寫小事物、小心情、小趣味的平庸作品在我們的當下文學中是很多,而具有獨創性的作品不多。納博科夫認為“大作家總歸是大魔法師”。 “藝術的魅力可以存在于故事的骨骼里,思想的精髓里。因此一個大作家的三相——魔法、故事、教育意義往往會合而為一而大放異彩。 ”

        第三,文學創作不能滿足于講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和刻畫幾個有血有肉的人物,或者形式上有所創新,這些固然很重要,也不是人人可以達到的,但文學創作還需要進一步賦予故事、人物和形式以意義。

        近些年來,中國文論界曾經批判傳統文論中的“文以載道”說,后來受后現代文論的影響,否定宏大敘事,以及反對闡釋。現在看來是有點過頭了。后現代有些理論家為了為大眾文學開路,強調文學的娛樂性和通俗化,或者為先鋒派的形式實驗開道,確實講過一些矯枉過正的言論,如桑塔格的《反對闡釋》,但并不證明他們講的都是正確的,相反往往失之偏頗。

        優秀的文學肯定是富有意義的,給讀者以思想的啟蒙和審美的享受。英國現代文學評論家利維斯在《偉大的傳統》中認為,英國的奧斯丁、艾略特、詹姆斯、康拉德、勞倫斯等偉大的作家幫助人們進一步認識藝術的潛能、人性的潛能、生活的潛能。雖然他們在技巧上都有很強的獨創性,但形式并非主要目的。他們以坦誠虔敬之心面對生活,有巨大的吐納經驗的能力和顯著的道德力度。

        一些后現代小說大師也并不否認文學的意義,如納博科夫指出:“后現代主義強調意義是不斷滑動,因為符號只會把我們引向更多的符號。形象和故事總是不可避免地與其他形象、故事相關聯(互文性),并且總是易于從最初的背景中脫離出來而被適當地安排在新奇的文本之中。 ”后現代作品往往通過拼貼、互文性、仿像、零散化、不確定來表現意義。文學作品的意義自然不應該是外加的和強行植入的,而是文本結構的有機組成部分。美國理論家杰姆遜認為對于一般作品來說,形而上層面是可有可無的。但我認為,對于優秀作品來說,卻是必不可少的。正是這一點,才保證了文學的恒久性。

        第四,文學作品包括審美因素、心理因素、文化因素,優秀的作品必然充分地具備這三個要素,從而引起世世代代讀者長久的閱讀興趣,并從中獲得教益和享受。當代英國學者霍加特從文化社會學的角度指出:“人們必須始終記住文學作品中有三個主要因素:審美因素、心理因素和文化因素。當然,前兩個因素在某種程度上是取決于文化條件的,而且彼此間密切相關。 ”霍加特所說的三要素不再外在于作品,而是由外而內,存在于作品之中,因此可以作為檢驗作品是否具備恒久性潛質的重要標志。正是這種潛質保證了文學-文化分析的閱讀要求,使之成為一種“價值閱讀”或“文化閱讀”。

        霍加特認為,一部藝術作品,無論它如何拒絕或忽視其社會,但總是深深地植根于社會之中的。它有其大量的文化意義,遺憾的是,在當代文學中,許多作品并不具備審美的、心理的和文化的因素,如語言的粗鄙化和意象、意境的缺失、作者心智的不成熟、信仰和價值觀的喪失或匱乏等等。遺憾的是這些文學贗品獲得了有償批評家的吹捧和不少讀者的青睞,文學的快餐化敗壞了許多年輕讀者的鑒賞力和判斷力,反過來又推動了速朽文學的泛濫。只有改變文學生產和消費的速朽和速食的不良循環,才能改善中國文學產生精品的土壤!
熱點新聞
最新要聞
百家乐庄河闲的赌法| 新锦江百家乐官网赌场娱乐网规则| 蜀都棋牌游戏中心| 百家乐官网优博u2bet| 肯博百家乐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真钱棋牌导航网| 百家乐永利娱乐城| 大发888明星婚讯| 至尊百家乐官网娱乐平台| 全讯网新3| 澳门美高梅金殿| 菲律宾百家乐的说法| 百家乐真人游戏攻略| 明珠| 百家乐看炉子的方法| 百家乐官网真人游戏投注网| 百家乐娱乐城反水| 百家乐官网波音平台导航网| 多伦多百家乐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百家乐官网庄闲最佳打法| 温州市百家乐鞋业| 娱乐城注册送奖金| 百家乐游戏机分析仪| 百家乐官网分析软件骗人| 大发888娱乐城客服电话| 哪个百家乐平台信誉好| 澳门百家乐官网小游戏| 博御国际| 大发888代理佣金| 重庆百家乐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澳门百家乐官网十大缆| 乐安县| 百家乐必胜法技巧| 百家乐里和的作用| 博彩网络| 捕鱼棋牌游戏| 威尼斯人娱乐网注册送38元彩金| 百家乐币| 百家乐家居| 皇冠百家乐赢钱皇冠| 凱旋门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