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文匯報(2012年1月17日)
- 劉民鋼
去年11月舉行的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對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作出了全面部署,由此文化建設更加成為全國上下高度關注的問題,也理所當然地成了正在舉行的上海兩會上代表和委員們的熱議話題。在政協會場,不少委員紛紛發表見解,就上海的文藝創作、博物館和藝術場館建設、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等建言獻策。
這些當然都跟文化建設有關,但確切地說,這些還只涉及城市文化生活的構筑以及文化產業的推進,并不是文化建設的全部,甚至不是上海城市文化建設的關鍵所在。
“文化”一詞包含了“大文化”和“小文化”兩層含義
在本次政協會議上,俞正聲書記在與委員們對話時特別提到,“文化”一詞包含了“大文化”和“小文化”兩層含義,他還比較了他所熟悉的幾個地區的地域文化的特點。俞書記這番話很有啟發意義,值得深思。
所謂“文化”,我理解,是指某一地域乃至某一國家的大多數人共同認可和遵守的思維形式、辦事方式、行為準則、風俗習慣,以及支撐在這些背后的價值觀和哲學觀。至于文學創作、文藝演出、藝術展示、文娛活動等等,都是文化的表達形式。
人們容易將“小文化”等同于文化,把文化建設的任務局限在文化服務設施比如場館的建設、文學藝術作品的創作和群眾文娛活動的組織舉辦等等;不少政府官員也偏重于這些成果可以度量的任務。這顯然不夠全面,按此而行,結果會把文化建設這個“軟”任務做“硬”了,變成了修建多少劇場、開設多少博物館、舉辦多少場演出之類。
韓正市長在向本次人大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說到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特別提出要“注重軟硬件并舉”。所謂“硬”,應該是指文化設施等的建設;所謂“軟”,當指人的觀念意識、行為習慣等等,以及人的世界觀、價值觀,相對于那些可見可數的劇場、影院、文化館、博物館和作品、演出、活動,它們屬于“大文化”。
韓市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我們要充分認識上海在全國文化建設大局中的地位和責任,切實提高建設國際文化大都市的自覺和自信,堅持不懈地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上海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全過程,使之成為全社會的思想共識,融化為市民的自覺意識和自覺行動。大力傳承中華文化精髓,吸引世界文化精華,弘揚都市文化品格,在實踐中不斷豐富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的城市精神,積極倡導公正、包容、責任、誠信的價值取向,廣泛開展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為城市發展提供強大精神力量,為人的全面發展營造美好精神家園——這正是上海文化建設的關鍵所在,是上海文化建設的根本任務。
兼收并蓄、博采中西、融匯古今,建設當代上海城市文化
俞書記在上述對話中提到上海人和上海地域文化的特點時說:上海人“講制度、講規矩、守誠信”,這些正是上海文化的精華所在,“是上海最最寶貴的財富”。
上海是我國最早發展起來的工業化城市。在工業文明的熏陶下,市民較早地形成了遵紀守規的觀念和習慣。年紀大一點的上海人,一定記得過去遇到大霧天氣或者公交系統運行受阻時,許多人會徒步走到工廠、商店和機關上班。因為在工廠的流水線和社會的服務鏈上,哪怕只少了一個人,都會受到影響。工業文明要求每個人都講制度、講規矩。
上海在1843年開埠之后,迅速發展成一個商貿高度發達的港口城市。在市場上如果不講誠信,那就只能有一錘子買賣,再也沒有第二次交易,就連商店飯館也不會有回頭客。商業文明要求每個人都守誠信。
上海又是我國近代較早對外開放的城市之一,人口中將近一半又是外來移民,因此比較早地接納了不同地區的各種文化乃至西方文化。多樣的文化在這個城市里碰撞、交流,最終融合、共存。這樣的環境,促使上海人比較寬容,容易接受也樂于接受不同文化中有用和優秀的東西。
這些歷史形成的城市文化特質,都值得重視。上海應當剔除既有城市文化中的糟粕,保留精華,同時繼續兼收并蓄、博采中西,把現代城市文明中的更多優秀元素匯集起來,建設當代上海城市文化,以此引領、凝聚全體上海市民。全新的當代上海城市文化,應該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同時既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又融匯當今世界先進理念,能為城市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力量。
(作者為上海市政協委員、上海師范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