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媒體報道(中新網2013年1月17日,http://www.chinanews.com/edu/2013/01-17/4496371.shtml),中南某大學推出一項改革新舉措:新上崗青年教師八年僅搞科研,無需承擔教學任務,中途只考核一次,八年后驗收成果,如果屆時不能晉升教授或副教授則要么轉崗、要么離職??戳诉@則新聞,筆者感到大為震驚:難道這就是該校抓內涵建設的力度?!高校過去曾經只將主要精力放在規模性外延擴張上,現在開始轉向重視內涵建設,這本是應然之事,值得鼓勵。但是,不能忘了,抓內涵建設的同時必須將人才培養這一根本任務放在首位,否則內涵建設就失去了其本來意義,成為為了內涵而內涵的片面性追求了。
高校青年教師八年不承擔教學任務,對他們本人的職業發展也是非常有害的。高校教師必須完成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三大基本任務。也就是說,高校教師的本職工作應該包括教學、科研和服務等諸多方面,而不僅僅是搞科研。如果不承擔教學任務,怎可以稱得上合格的高校教師?這樣片面地鼓勵搞科研,極可能在青年教師中間形成只要科研強就是一切的大學教師職業觀。而且,學校將晉升是否成功作為考核標準,這無疑是鼓勵青年教師急功近利地搞科研,為了評職稱而功利性地搞科研。這顯然是科研觀的誤導。高校教師搞科研本來就不應該跟職稱掛在一起,職稱只不過是附帶性的社會承認。科學研究顧名思義就是要去探究自然和社會的奧秘,是為了求真,為人類知識增長做貢獻。只要用心執著地追求真理,即使失敗了,也是一種科學精神。因此,怎么能用八年是否評上職稱論英雄?這簡直是對科學研究幾個字的名目張膽的褻瀆!學校出這樣的政策表明這個學校的管理者根本不懂得大學的精髓,更不懂得什么叫科學研究,如此之“無知政策”要是推廣了,豈不是禍害中國高等教育?!
高校重視內涵建設的愿望是可以理解的。學校想盡快提升實力,出此極端政策,也是情有可原的。然而,無論高校如何內涵發展,無論是否世界一流或者是不是什么國內著名學校,其實都不關緊要。最要緊的是,要培養出一流的人才來。不把人才培養放在首位,僅僅談搞科研,甚至唯科研,顯然是忘了學校的根本宗旨是什么。忘了學校的根本,忘了做教師的根本,這是永遠不能原諒的。一句話,無論教師還是學校管理者都應該把人才培養是根本時刻記在心上。即使抓科研,也應該將提升人才培養質量作為最終目的,不能為了科研而科研。
筆者注意到,全國其他地方包括上海,也都像中南某大學一樣,開始大力抓內涵建設。但也時常會有片面理解內涵建設的情形出現,值得我們警惕。除了前述的“唯科研”傾向外,還有很多表現。例如,將內涵建設片面等同于學科建設;將內涵建設等同于高價搶奪人才;將內涵建設等同于搶奪教育經費資源;將內涵建設等同于重獎教學人員;等等。這些跟中南某大學的“唯科研”片面做法一樣,都是把人才培養是根本任務這一點給忘了。高校抓內涵建設,不能變成搶錢的游戲,而是要以人才培養作為中心,以人才培養質量作為目的,全面整體地提升學校的綜合實力。從這個意義說,所有高校抓內涵建設的目標都應該是一致的,差異僅僅在于各自的人才培養規格和培養模式的不同,研究型高校要看其培養人才的科學創新能力,教學型高校要看其培養人才的社會需求契合程度。
(文/何云峰,發表于《東方教育時報》2013年2月6日第七版(言論版),發表時略有刪節)
高校青年教師八年不承擔教學任務,對他們本人的職業發展也是非常有害的。高校教師必須完成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三大基本任務。也就是說,高校教師的本職工作應該包括教學、科研和服務等諸多方面,而不僅僅是搞科研。如果不承擔教學任務,怎可以稱得上合格的高校教師?這樣片面地鼓勵搞科研,極可能在青年教師中間形成只要科研強就是一切的大學教師職業觀。而且,學校將晉升是否成功作為考核標準,這無疑是鼓勵青年教師急功近利地搞科研,為了評職稱而功利性地搞科研。這顯然是科研觀的誤導。高校教師搞科研本來就不應該跟職稱掛在一起,職稱只不過是附帶性的社會承認。科學研究顧名思義就是要去探究自然和社會的奧秘,是為了求真,為人類知識增長做貢獻。只要用心執著地追求真理,即使失敗了,也是一種科學精神。因此,怎么能用八年是否評上職稱論英雄?這簡直是對科學研究幾個字的名目張膽的褻瀆!學校出這樣的政策表明這個學校的管理者根本不懂得大學的精髓,更不懂得什么叫科學研究,如此之“無知政策”要是推廣了,豈不是禍害中國高等教育?!
高校重視內涵建設的愿望是可以理解的。學校想盡快提升實力,出此極端政策,也是情有可原的。然而,無論高校如何內涵發展,無論是否世界一流或者是不是什么國內著名學校,其實都不關緊要。最要緊的是,要培養出一流的人才來。不把人才培養放在首位,僅僅談搞科研,甚至唯科研,顯然是忘了學校的根本宗旨是什么。忘了學校的根本,忘了做教師的根本,這是永遠不能原諒的。一句話,無論教師還是學校管理者都應該把人才培養是根本時刻記在心上。即使抓科研,也應該將提升人才培養質量作為最終目的,不能為了科研而科研。
筆者注意到,全國其他地方包括上海,也都像中南某大學一樣,開始大力抓內涵建設。但也時常會有片面理解內涵建設的情形出現,值得我們警惕。除了前述的“唯科研”傾向外,還有很多表現。例如,將內涵建設片面等同于學科建設;將內涵建設等同于高價搶奪人才;將內涵建設等同于搶奪教育經費資源;將內涵建設等同于重獎教學人員;等等。這些跟中南某大學的“唯科研”片面做法一樣,都是把人才培養是根本任務這一點給忘了。高校抓內涵建設,不能變成搶錢的游戲,而是要以人才培養作為中心,以人才培養質量作為目的,全面整體地提升學校的綜合實力。從這個意義說,所有高校抓內涵建設的目標都應該是一致的,差異僅僅在于各自的人才培養規格和培養模式的不同,研究型高校要看其培養人才的科學創新能力,教學型高校要看其培養人才的社會需求契合程度。
(文/何云峰,發表于《東方教育時報》2013年2月6日第七版(言論版),發表時略有刪節)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