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高度重視哲學社會科學,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新形勢下,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地位更加重要、任務更加繁重。面對這一時代賦予的偉大任務,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必須著重推進四個轉變。
第一,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亟需從書齋走向社會現場。
人們對哲學社會科學可能有一種誤解,即以為文科研究是拍拍腦袋、耍耍嘴皮子就可以出成果的事情。在一些人的傳統觀念里,甚至以為文科科研不要花多少錢。其實,這是對現代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活動不夠了解的表現。面對今天日益復雜的社會變遷,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活動需要深入社會現場,包括大量采用訪談座談、社會觀察、田野調查、實驗研究、數據統計分析等方法和手段。只有深入第一現場、獲取第一手資料,才能透過社會現象看本質,才能發現規律,進而找到更好的完善和改進社會的途徑、方法。
在真正的研究意義上,文科實質上比理工科要復雜許多。因為社會現象無法被放入實驗室,也無法將事物發展的條件理想化后再去研究,而必須在社會現場中去觀察、調查和研究。所以,許多時候文科研究反而比理工科更加費錢、費時。
總之,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必須大力提倡研究者走出書齋,面向社會實踐、深入社會現場,從第一手資料中去探究社會變革的規律。
第二,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亟需從膚淺地追求標新立異轉向強調求真探索。
人們對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還有一種誤解,即以為文科研究就等于新觀點、新創見,并傾向于把新觀點等同于新思想。現實中也不難發現,的確有一些研究者為追求所謂新意、新體系、新概念,只要看到西方有什么新東西就開始大量“販賣”;還有的研究者只管自說自話、隨意表達,而不關心實際效果。這都是不端正的研究態度。
一方面,求真探索性研究必須區別于純粹個人觀點的表達。哲學社會科學領域尤其要注重,將個人的意見表達同嚴謹的求真探索區分開來。其實,有些所謂新觀點無非是一個新意見、新表達而已,既沒有嚴密的邏輯支撐,也缺乏可能的事實基礎。這種標新立異,并非科學的求真態度,也難以肩負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重任。
另一方面,求真探索性研究必須以已有的研究為基礎,否則往往會停留于經驗猜測性層面,無法在探索真理道路上走得更遠。有時,我們甚至不難發現,某些問題幾十年前被研究過,幾十年后又被翻出來“原地踏步”。這就是因為相關研究者缺乏對已有研究的了解,實在是不應該。
與此同時,求真性探索還特別強調尊重多樣性,并在多樣性中逐漸凝聚共識。這跟自然科學一樣,真理必須要經得住實踐檢驗。此外,求真性探索研究還需強調問題意識,要以真問題的提出和解決為研究活動的聚焦點。與所有其他科學研究一樣,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應當是從一個問題到另一個問題的不斷求索。要通過求真探索,推動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繁榮發展。
第三,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亟需改進研究方法,從思辨為主轉向多樣化方法并存。
當前,在一些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領域,形成了以思辨為最主要研究方法,以及典型哲學式研究處于絕對壟斷地位的局面。現實中,有的研究者甚至拒斥和貶低實證方法;有的研究者雖然愿意采納實證方法,卻缺乏科學嚴謹性,往往因研究程序和理論建構的隨意性而遭受質疑,從而使研究結論難以被承認。對此,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應該不斷改進研究方法,尤其要注意研究方法的多樣化。
理論性的研究方法可以采納,實證性的研究方法也應該受到尊重。研究的問題決定研究的方法,而不是把個人的主觀偏好當作研究方法的選擇標準。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者要真正深入社會現場,通常離不開多樣化實證方法的采納。用恰當的方法、嚴謹的程序、可靠的數據(事實)、自洽的邏輯和正確的科學態度,廣泛深入社會現場開展調查研究、研究真問題,以此來真正捕捉繁雜社會現象背后的發展規律。
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中,歸納和演繹是相輔相成的。研究者應該有自己擅長的研究方法,同時要有自如駕馭演繹和歸納的雙重能力。事實上,很多大師級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者都既有扎實的實證研究功底,同時又有超群的思辨和演繹能力。
第四,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亟需改進表達,從封閉式話語體系轉向世界性開放話語體系。
當前,學術界流行著兩種不同的話語方式:一種是“不敢越雷池一步”的傳統話語方式;另一種是高度西方化的話語方式。在某些領域,研究者甚至運用的主要是西方理論,研究范式、話語方式也幾乎都是西化的。不過,另外一些領域的研究者則相對“老套”,話語體系甚至無法與國際對話。
要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這兩種話語方式可能都需要轉變,既不能以完全西化的話語體系去研究中國社會,也不能以別人聽不懂的話語體系自娛自樂。比較恰當的方式是,在話語體系上既要有中國特色,又能夠與世界對話,讓更多人看得懂、聽得懂。為此,必須處理好宣傳話語、學術話語和政治話語等不同話語體系之間的辯證關系。
此外,要在國際哲學社會科學大舞臺上占有一席之地,推動學術話語的世界化。這不是簡單地從一種語言翻譯為另外一種語言的問題,而是話語方式的整體性轉換。沒有話語方式和話語體系的恰當轉換,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恐怕很難走向開放的世界化話語體系中去。
總之,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應力爭實現積極轉變。只有這樣,才能有更大的作為,才能逐漸在世界舞臺上產生更深遠的影響力,真正為講好中國故事奠定扎實的學科和學術基礎。
第一,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亟需從書齋走向社會現場。
人們對哲學社會科學可能有一種誤解,即以為文科研究是拍拍腦袋、耍耍嘴皮子就可以出成果的事情。在一些人的傳統觀念里,甚至以為文科科研不要花多少錢。其實,這是對現代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活動不夠了解的表現。面對今天日益復雜的社會變遷,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活動需要深入社會現場,包括大量采用訪談座談、社會觀察、田野調查、實驗研究、數據統計分析等方法和手段。只有深入第一現場、獲取第一手資料,才能透過社會現象看本質,才能發現規律,進而找到更好的完善和改進社會的途徑、方法。
在真正的研究意義上,文科實質上比理工科要復雜許多。因為社會現象無法被放入實驗室,也無法將事物發展的條件理想化后再去研究,而必須在社會現場中去觀察、調查和研究。所以,許多時候文科研究反而比理工科更加費錢、費時。
總之,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必須大力提倡研究者走出書齋,面向社會實踐、深入社會現場,從第一手資料中去探究社會變革的規律。
第二,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亟需從膚淺地追求標新立異轉向強調求真探索。
人們對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還有一種誤解,即以為文科研究就等于新觀點、新創見,并傾向于把新觀點等同于新思想。現實中也不難發現,的確有一些研究者為追求所謂新意、新體系、新概念,只要看到西方有什么新東西就開始大量“販賣”;還有的研究者只管自說自話、隨意表達,而不關心實際效果。這都是不端正的研究態度。
一方面,求真探索性研究必須區別于純粹個人觀點的表達。哲學社會科學領域尤其要注重,將個人的意見表達同嚴謹的求真探索區分開來。其實,有些所謂新觀點無非是一個新意見、新表達而已,既沒有嚴密的邏輯支撐,也缺乏可能的事實基礎。這種標新立異,并非科學的求真態度,也難以肩負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重任。
另一方面,求真探索性研究必須以已有的研究為基礎,否則往往會停留于經驗猜測性層面,無法在探索真理道路上走得更遠。有時,我們甚至不難發現,某些問題幾十年前被研究過,幾十年后又被翻出來“原地踏步”。這就是因為相關研究者缺乏對已有研究的了解,實在是不應該。
與此同時,求真性探索還特別強調尊重多樣性,并在多樣性中逐漸凝聚共識。這跟自然科學一樣,真理必須要經得住實踐檢驗。此外,求真性探索研究還需強調問題意識,要以真問題的提出和解決為研究活動的聚焦點。與所有其他科學研究一樣,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應當是從一個問題到另一個問題的不斷求索。要通過求真探索,推動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繁榮發展。
第三,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亟需改進研究方法,從思辨為主轉向多樣化方法并存。
當前,在一些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領域,形成了以思辨為最主要研究方法,以及典型哲學式研究處于絕對壟斷地位的局面。現實中,有的研究者甚至拒斥和貶低實證方法;有的研究者雖然愿意采納實證方法,卻缺乏科學嚴謹性,往往因研究程序和理論建構的隨意性而遭受質疑,從而使研究結論難以被承認。對此,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應該不斷改進研究方法,尤其要注意研究方法的多樣化。
理論性的研究方法可以采納,實證性的研究方法也應該受到尊重。研究的問題決定研究的方法,而不是把個人的主觀偏好當作研究方法的選擇標準。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者要真正深入社會現場,通常離不開多樣化實證方法的采納。用恰當的方法、嚴謹的程序、可靠的數據(事實)、自洽的邏輯和正確的科學態度,廣泛深入社會現場開展調查研究、研究真問題,以此來真正捕捉繁雜社會現象背后的發展規律。
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中,歸納和演繹是相輔相成的。研究者應該有自己擅長的研究方法,同時要有自如駕馭演繹和歸納的雙重能力。事實上,很多大師級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者都既有扎實的實證研究功底,同時又有超群的思辨和演繹能力。
第四,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亟需改進表達,從封閉式話語體系轉向世界性開放話語體系。
當前,學術界流行著兩種不同的話語方式:一種是“不敢越雷池一步”的傳統話語方式;另一種是高度西方化的話語方式。在某些領域,研究者甚至運用的主要是西方理論,研究范式、話語方式也幾乎都是西化的。不過,另外一些領域的研究者則相對“老套”,話語體系甚至無法與國際對話。
要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這兩種話語方式可能都需要轉變,既不能以完全西化的話語體系去研究中國社會,也不能以別人聽不懂的話語體系自娛自樂。比較恰當的方式是,在話語體系上既要有中國特色,又能夠與世界對話,讓更多人看得懂、聽得懂。為此,必須處理好宣傳話語、學術話語和政治話語等不同話語體系之間的辯證關系。
此外,要在國際哲學社會科學大舞臺上占有一席之地,推動學術話語的世界化。這不是簡單地從一種語言翻譯為另外一種語言的問題,而是話語方式的整體性轉換。沒有話語方式和話語體系的恰當轉換,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恐怕很難走向開放的世界化話語體系中去。
總之,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應力爭實現積極轉變。只有這樣,才能有更大的作為,才能逐漸在世界舞臺上產生更深遠的影響力,真正為講好中國故事奠定扎實的學科和學術基礎。
熱點新聞